开血管、取出血栓、缝合血管等操作,比教科书上写的更加标准。
可病人还是死了。
这其实并不出乎大家的意料,活了那才是奇迹。
临死前,那位患者剧烈挣扎,脸色铁青却无法呼吸,一点氧气也得不到。
这样的惨烈场景在吉本脑海里久久盘旋,使他产生了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想法:用机械做一台肺脏,帮助患者呼吸!
这个想法有点太超前了,甚至是离经叛道。
“血肉组成的器官怎么可能能被冰冷的机器代替呢!”周围的人认为他疯了,认为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朋友劝他选择一个安全的研究领域,多发一点论文,好在哈佛找工作;导师阻止他换个研究领域,不必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一条死胡同上。
但吉本却坚持自己的想法。
伟大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说过:血肉苦弱,机械飞升!
吉本忘不了那张极度渴望氧气的脸。谁知道世间有多少这样的患者,等着去缓解他们的痛苦?
导师虽然不看好他的研究,却尽自己所能,为他找到了一个研究职位、让他有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
得益于富裕的家庭状况及父辈的资助,吉本的生活和工作进行的还不错。
1934年,在麻省总医院的博芬奇大楼里(bulfchbuildg),吉本和他当时的助手、后来的妻子开始了制造肺脏的旅途。
按照吉本的规划,他们需要在动物身上做大量的实验,一点一点解决人工肺的问题,然后才能在人体身上做进一步的验证。
人工肺的原理说起来并不复杂:把病人的血管切开,用导管将血液引出来,往血液内注入氧气、让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再送回病人体内。
但做起来却千难万难:血液流出的速度太快病人会死;氧气注入的速度不够病人会死;血液凝结产生血栓或者存在气泡导致空气栓塞病人会死……
反正就是动不动就会死。
再加上那个时候材料学和工程学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吉本的实验历程异常艰辛。
但折腾几年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最起码妻子为他生了2个儿女。
在试验了不知道多少只流浪猫之后,1935年,吉本终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次成功的实验意味着一个可行的方向,只要再改进也许就能见到胜利的曙光。
可生活中总有一些我们无力掌控的事。没过多久,落榜的美术生就任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吉本参军,人工肺的实验被迫中断。
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实验不会再有后续了,包括吉本本人。
但有些时候,命运就是这么的神奇。
二战末期的某一天,一名戴着上校军衔的中年人回到了麻省总医院。
“天啊!是吉本!”
“他没死!”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那个研究人工肺的疯子回来了。
生活同样充满我们料想不到的惊喜。一个学生很是敬佩吉本,他未婚妻的父亲认识ib公司的总裁,便设法介绍吉本与ib公司的总裁认识。
吉本从ib公司带回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从吉本的研究中看到希望,给了他一大笔研究经费。
靠着不断改进,1953年5月6号,也是立志研究人工肺23年后,吉本终于用eo成功进行了一次人体手术。
那个时候他已经50岁。
吉本没有依靠eo赚一分钱,甚至没有动过这个心思。
1973年2月5日,由于打网球时心脏病发作,70岁的吉本永远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