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马燕去到厨房下到烧开的锅里,三个滚开之后,饺子被盛出盘,端上了桌。
四人围在了折叠桌前坐下,马魁则是拿出了他的宝贝酒瓶子,叶晨赶忙接过来,帮着师父满上,然后也给自己倒了一杯。在华夏北方地区,每年秋至、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其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吃饺子饮酒的谚语流传久远。
但为什么“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背后的原理却很少有人知道。从历史来看,这句简单的谚语却有着并不简单的原理。现在大家在酒桌上说起“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谚语,都只当是劝酒令,烘托饮酒气氛,推杯换盏的说辞。但在古代,饺子和酒的搭配是被看做治病的药方。
饺子的起源据说是在东汉时期,由医药学家张仲景首创。如今在秋至、冬至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正是为了纪念张仲景。据传,张仲景在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于是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在冬至那天,他为冻伤的穷人舍药治病,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因为“祛寒娇耳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饺子在古代是治疗冻伤御寒的良药,酒其实也是同样的功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中所说的屠苏其实就是酒。
饮用屠苏酒,也是北方人冬日里最爱做的事儿。这种酒相传是由东汉末年医药学家华佗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药草放进酒中浸泡制作而成的,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邪除疫的功效。
华佗跟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人,他也了解张仲景的饺子。他觉得食用饺子时,适量地饮些酒,是不错的搭配,可以将两者的功效发挥到最佳。于是,他发明的屠苏酒,也是在冬日饮用,以祈福、消灾、健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谚语,据说也是从那时开始慢慢流传起来的。
吃完饺子,叶晨从师父家出来,溜溜哒哒的朝着家里走去。走到家属院门洞的时候,发现姚玉玲穿着一件颜色鲜艳的粉色小西服,正在门口徘徊。
姚玉玲的衣品不得不说是真好,在当下这个年月,像她一样给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女生,不说没有,是非常少见的。再加上她身体线条匀称,个子也不矮,两条修长的腿,活脱脱就是一个衣服架子,时髦的衣裳穿在她身上,透着一股赏心悦目的味道。
叶晨走到姚玉玲跟前,笑着跟她打了声招呼:
“姚玉玲,这么晚你这是要出去办事儿?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走路上可得小心点,别遇到坏人。”
姚玉玲捂着嘴笑得花枝乱颤,然后说道:
“哪有你说得那么夸张?真有小流氓出来嘚瑟,看我不挠他个满脸花。叶晨,我闻着你身上有酒味儿,你这是干嘛去了?出去喝酒了?”
叶晨微微点头,然后看着姚玉玲,笑着说道:
“今天秋至,抓秋膘。师父家包了饺子,喊我过去吃,陪着师父喝了两杯。”
姚玉玲嘿嘿一笑,然后对着叶晨说道:
“同样都是徒弟,马师傅可够偏心眼儿的,大新就没这待遇,我听说马师傅瞅他老不顺眼了。对了,差点忘了谢谢你了,要不是你帮忙,我衣服改回来了,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