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番外4
那天夜色如水,月光如丝绒。
在江述月温暖的怀抱中流连到深夜,不知道是谁不小心压到了播放键,荧幕上的电影重新播放。
影音配合电影里北意大利无垠麦田的色调,仿佛将空气都浸染成电影里的模样。
他们都知道电影里发生了什么,但是电影本身温暖的羊绒毯下早已不重要。
两人的双腿没有交缠,没有脸红心跳的耳鬓厮磨,更像是一种对伤口的抚平,正如小时候的本能一样一一看到同伴受伤会忍不住心里一紧,慌乱地帮他求助后来这在社会学家的口中成为的人治愈他人的本能。陶栀子也在尽量适应有江述月的日子,孤独久了的两个人要适应拥有对方的余生仍然还需要一些时间。
陶栀子的手会下意识地停留在他后腰凹陷的肌肉线条上,似乎是像探索这具和自己差异很大又极优美的躯体。
但是她的探索也仅限于他的肌肉纹理而已,腰线以下仿佛是某种禁区,让神明沦陷,在业海沉浮的罪恶之地。
陶栀子稳了稳心神,咬了咬下唇,犹豫着试探性地说道:“如果……如果我想为教授的 发声,你会觉得我多管闲事吗?”江述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确定,你能承担那份代价吗?”直面公众和舆论的代价,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起的。之前在找到有力证据之前,网络上劈天盖地都是对陶栀子的质疑,尽管也有支持者,但是一些在其中搅浑水的人仍然会用一些煽动性的帖子对她进行猜忌和伤害。
最严重的时候,陶栀子被网上的评论气到发抖。“他们只不过,是仗着在网络上戴着面具才敢直面内心心的罪恶的,网络的面具会挡住他们现实生活中唯唯诺诺的脸,不然……他们不敢。”半响,她唇角上扬露出了微笑。
“应该惧怕的是他们,不是我。”
“无论如何,总得试试,"她抬头,看向窗外被月光浸润的天色,语气忽然松弛下来,“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江述月沉默了一会儿,在顷刻间权衡完毕,最后低声说道:“我永远站在你这边,可以帮你,但你得做好准备,舆论的刀子比你想象的更锋利。”陶栀子准备在江述月的辅助下,亲自起草了一篇小文。他们客观地梳理了李爱华当年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在个人选择上遭受的不公对待,并强调了对隐私权和基本尊严的尊重。早期的学术成就,在李爱华事业停摆的这些年里,原本应该是进入博物馆的东西,但是陶栀子却发现他的文献仍然被广泛引用,算是这个行业很多论文引用都绕不开的。
李教授啊……他原来比想象中还要厉害得多。另一方面陶栀子越了解他,越觉得可惜。
但是转念一想,如今关于人生的叙事早已改变,她也早已过了那个梦想成为太空人和科学家的年纪。
却只蓦然回首,发现那个不起眼的打扮怪异的拾荒老人,原来早已经历人生璀璨,却又甘心沉俯于尘埃中。
在起草文章的那一晚,房间里的空气静得只听得见键盘的声音。陶栀子坐在桌前,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散发出冷白的光,她的手指在键盘上缓慢地敲击,时不时停下,陷入思考。
她之前在打印店干过两年,这种基础的文字操作还算熟悉。江述月站在她身旁,手里捧着一本笔记本,偶尔翻看里面的记录,为她提供一些参考。
桌上摊开的文件有些凌乱,李爱华的学术论文、采访摘录、以及几封来自学术圈朋友的支持信都堆在一旁,另有几张白纸上写满了草稿和修正标记。陶栀子读了一遍他指的内容,点点头,在电脑上调整了几句措辞,然后抬头问道:“后面要不要加入一些他的研究成果?我觉得,如果我们能让大家看到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或许能让舆论稍微冷静一点。”她刚说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