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三章 自行车鱼丸(1 / 2)

加入书签

看了下表,距离小妹那趟火车到榕城还有四个多小时。  李多鱼干脆在广场逛了会。  广场上有不少干货店,这种店在这个年代生意非常好。  干货店卖最多的是香菇干和笋干,还有大量的鱿鱼干,小号都是散装的,大号超过30厘米的,则有塑料袋包着,上面还印着“鲜鱿鱼王”四个红色大字。  除了鱿鱼干外,店铺里还卖有不少咸鱼干和海蛎干。  在火车站这种地方买海鲜干货的大多都是赶着回乡的内地人,尤其这种鱿鱼干,用来做排骨咸粥非常的香。  李多鱼看了一圈,发现并没有海带干,只要不出问题的话,明年这个时候,这个摊主可能就要卖他的海带干了。  见他看的那么认真,老板赶紧热情招呼道:“要买什么,我这里东西很便宜的。”  李多鱼笑了笑,火车站卖的东西便宜就有鬼了,但还是问道:  “老板,这个鱿鱼怎么卖啊。”  老板一脸笑容:“小弟,你这眼光真的厉害啊,这个大鱿鱼可是顶级好货啊,海边的渔民半个月都不一定能抓到这么大一只,看你第一次来的样子,我就卖你便宜点,一只算你九块好了,别人我都卖十块的。”  见老板张口就来,李多鱼尴尬笑了笑。  大鱿鱼是不常见,可三叔他们的渔船,去深海拖网时,有时候一网能捞到几十只这么大的。  他们村也有渔民经常晒这种鱿鱼干,像这么大一只晒完后,卖出去的价格还不到一块,没想到了这里,直接翻了快十倍。  这老板做的一次性生意,看来能宰一个是一个。  “那这个海蛎干,多少钱啊。”  “这个便宜点,六块钱一斤。”  李多鱼知道这地方卖的不便宜,但真没想到会这么贵,老李要是来这个地方摆个摊,估计就发了。  可想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开店摆摊,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估计赚的大部分钱,都得交给上面的人。  “太贵了,买不起。”  “那小弟这样吧,你别跟其他人说,这大鱿鱼,我卖你八块好了。”  “还是贵。”  “七块,真的最低价了。”  李多鱼摇摇头离开了,他发现广场上这些商家摊贩多是坑蒙拐骗之辈,价格稍微正常点的,也全是神仙秤。  不过想想也没毛病,在这种地方做正经生意,说不定第二天就被同行搞到关门。  而让李多鱼意想不到的是,弹珠子和下象棋的骗局,在这个年代居然就已经有了。  他就看了不到半小时。  就发现有不少人中招。  逛了一圈后,李多鱼看了时间,便前往出站口等人,在这个年代,火车晚点也是家常便饭,想在火车站接人,全靠耐心和眼神好。  而在离出站口不远的地方,一大群背着大包小包,绑着棉被,腰间挂着搪瓷茶杯的旅客正在排队买票。  这时候,火车站卖的还都是硬板儿车票,票是预先印刷好的,上面的日期要靠针打。  哪怕熟练的售票员,开一张票都得三四分钟,可能效率不高的缘故,排队买票的队伍非常的长。  是真正的一票难求,有些旅客为了能买到回家的票,直接就住在了火车站,被子一打开,找个地儿直接就睡。  还得跟黄牛斗智斗勇,毕竟在这个还没有身份证的年代,排队的人里,黄牛的数量一点都不少。  尤其在年关将近的时候,黄牛直接全家出动,他们分工还很明确,有人专门负责排队买票,有人则在四处兜售火车票。  至于他爹老李,是怎么在这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知道小妹要回来的。  一个是一直都有书信往来,知道小榕学校的放假时间,再加上老李一再要求小榕抢到票后,必须第一时间给家里发电报。  在80年代,电报可以说是最快的联系方式,但也是最贵的,是按字算钱。  大概每个字要7分钱,所以发电报时,大家都不会啰嗦,尽量用最少的字,把事情给说清楚。  而李小榕发给老爹的电报内容就非常简单,就只寥寥几字,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票已买(72)时廿五到。”  意思是:买到票了,要坐72个小时火车,农历廿五那天到。  另外收件地址也要钱的,都是按字收费,所以李小榕,每次都尽量写九个字,因为电报是有保低消费的,不足十个字的,也要按十个字算。  而电报发出去,榕城邮局的电报员接收到后,会把电报内容译出来,然后再写成信,交给邮局邮递员。  哪怕担担岛这样出入不便的海岛,差不多三天之内也能收到电报,这也是老李知道小榕要回来的原因。  不过他们省除了一片海外,剩下的就全是山,从小榕读书的那个省坐绿皮车回来,要坐整整三天的时间。  在火车站等了五个小时,李多鱼都等了好几拨出站的人,可还是没有看到李小榕出站的身影。  李多鱼看了下手表,都已经晚点了一个多小时,不过李多鱼也不着急,没记错的话,上次晚点了整整一天。  差不多到傍晚时,一位大爷骑着二八大杠,这辆自行车改装过,车两边挂着两个长方形铁盒。  下面还有个地方是用来烧炭的,大爷骑着车,在广场上穿行着,拿着一副碗和勺子,敲出陶瓷器的噹噹声来,还用一种特有的调调喊道:  “鱼丸~鱼丸~”  “好吃的鱼丸~”  肚子已经有点饿的李多鱼,闻到这种香味后,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大爷,你这怎么卖啊。”  “十个鱼丸三毛。”  李多鱼砍价道:“十五个三毛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