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结交新友(1 / 2)

加入书签

夏庭松从来不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与人交往方面,他更是随性随缘。尽管做生意的父亲告诉过他“出门靠朋友”,但彼时,夏庭松只是用力地朝这位他很敬佩的老大哥挥手,口中喊着“有缘再见”。

夏庭松很感激对方对自己的帮助,也深知自己和刘总工终究不是一个天地里的人,这一别很可能再也没缘见面了。

可让夏庭松没料到的是,这次在镇上偶遇,刘总工却像是一直惦记着自己当初的诺言似的,认出他之后,甚至顾不上问茶叶质量的好坏,一个劲地婆婆妈妈,拉着他问长问短。

夏庭松如实将自己在村里受人排挤的事情同这位老大哥讲了。对方接着话头问,他就坦诚自己到这里来做的是临时工,等正式工生完孩子回来,他又得卷铺盖走人了。刘总工又问家里现在几个娃娃了,夏庭松说老五已经半岁了。

刘总工听了沉思了片刻,说:“你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夏庭松苦笑:“这年月,也只能这样了。”

两人还想唠点什么,一头数钱的吴姐不耐烦了,语气里全是“要买快点买,不买赶紧走人,别在这里耽搁别人工作”这类意思。

夏庭松了解两人的脾气,只好夹在吴姐和刘总工之间打圆场,两头安抚情绪。好在最后顺利卖出了几盒中高档的茶叶,这才止住了吴姐的叨叨。

买了茶叶,刘总工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想起什么似的对夏庭松说今天有急事,过两天再来找他。夏庭松点了点头,说让他注意安全慢点走。刘总工不是本地人,这次来去匆匆没留地址,两人就又没了联系。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夏至了。夏庭松平日里虽以会计为主业,时常也会打着“帮忙”的幌子跑到前面来,一会儿帮帮这个大姐卖青菜,一会儿又帮帮那个大婶卖鸡蛋。

由于夏庭松逢人总是笑脸相迎,一众平时高高在上的正式工们对他却也平易近人。

夏庭松此时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有皮相加持,看起来并不招人讨厌。况且来买东西的这些人里,不少人都受过正式工的冷言冷语,对比之下更觉得夏庭松态度好。

一来二去的,夏庭松和当地人打上了交道。

当中有一个冯姐,五十来岁,长得挺富态,穿得总是很花哨。这人每每与人交谈,总是操着蹩脚的省会城市口音,逢人必讲自家父母是“普通工人”。

在那个年代,父母是工人而不是农民的家庭可不多见,“普通”这个修饰词冠在“工人”头上更显得欲盖弥彰。

总之,虽然冯姐没有把话讲明,但对于别人来说,她的话呼之欲出的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那会儿别说村里的了,哪怕是镇上的人,能去省城的也不多。

对于冯姐这种以城里人自居的,大伙尽管羡慕,却也暗自嫉妒。背地里对她那一口不知道正不正宗的口音嗤之以鼻的人,更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夏庭松语言天赋还行,冯姐跑他所在的柜台前买东西的时候,他凭着记忆回了对方一句夹着乡音的省会城市话(后来当地人称这种口音为“城关话”),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婶,您的钱袋掉了。”

冯姐回过头,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十几岁姑娘双手托着自己的钱袋立在跟前。

“哦,谢谢,真是个水灵的好闺女。”冯姐摸了摸对方的脑袋,费力地拖着大包小包要走。

“婶,您知道副食品公司往哪边走吗?”女孩叫住了冯姐。

这个女孩正是夏冰。

严格说来,夏冰是来过镇上的。一个月前,她被班主任和校长带着到镇上的大礼堂表演过节目。学校那时担心孩子走丢,不许他们乱走动,夏冰他们演出结束后几乎没做过多停留,师生们就立马回村了。

“这么晚了去那里干嘛?要买东西吗?”冯姐就着月光打量这个女孩。

夏冰也站定了,仔细观察对方。她觉得眼前这位妇人打扮颇有些奇怪,天气又不冷,这人却用头巾将脸遮挡得只剩双眼睛,像是刻意在隐瞒什么似的。

“嗯。”夏冰点点头,身后的黄爱秋和夏清陆续跟了上来。

“明天再去吧,早下班了。”冯姐看到身后两人,推测这三个人是母女。

“大姐,”黄爱秋有些急了,连忙握住冯姐的手,“俺们来镇上找俺丈夫的,劳烦您给指个路。”

“对啊对啊,求您告诉我们吧。”夏清跟着说。

夏清虽然比夏冰小,但人长得健壮,见女人身边撂着好几大袋东西,灵机一动提议道:

“婶,我力气大,您要是背不动我帮你背。”

冯姐忽然瞥见前面不远处站着几个戴着红袖章的值守,又瞅了瞅脚边的几大袋东西,忽然脸色一变,说:

“行,但你们得先帮我个小忙。”

黄爱秋母女三个连连点头。

“干什么的?”

说话的是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