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零四章 大乾的军医院(3 / 3)

加入书签

>
比如说那两段被他们自己炸毁的城墙,这炸起来容易,一声巨响后城墙就轰塌了,但是修起来也是麻烦无比。

而这年头的城墙还是具有相当大的防御作用的,尤其是对手没有大威力的火炮时作用尤为明显。

修复城墙的同时,城内的诸多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建筑也是一一清理,然后还有大乾王朝最为关心的卫生问题,尤其是淮安城战役里双方战死者众多,这些尸体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理的话,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瘟疫。

虽然现在还处于初春时分,天气依旧比较干燥和冷,但是不用多久就是进入春雨多多的雨季了,潮湿时期更容易让病菌繁衍。

为此,楚行是亲自下令,务必要把城内的尸体都及时清理出去,同时那些伤员们也别他们扔在一边不管,而是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军医院要用白石灰等进行彻底消毒,伤员们还间隔分开来安置,伤兵们的伤口要用高浓度的酒精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其他的措施基本都没什么特殊的,唯独这用酒精进行消毒却是大乾王师的首创,或者说是千古圣君楚行的又一伟大创新!

大乾王师的酒精乃是直接从火烧里提纯而来的!

至于火烧嘛,白酒也,在元代的时候就开始传入中国并得以小规模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基本只局限贫苦百姓阶层,恩,后世所谓的茅台如果放在明朝这会是正儿八经的屌丝用酒:喝不起黄酒,但是酒瘾又大,兜里又没几个子的人才会去喝。

如果你穿越到了明清时期,或者干脆是任何古代的和平时期,然后酿出了高度数的白酒拿去卖,别指望能卖出什么好价钱,因为这些酒的销售对象只能是那些社会最底层的贫寒阶层,但凡兜里有几个大子的人,都不屑于喝火烧,因为那实在是有失体面,丢不起那个脸。

华夏上下数千年来,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主流一直都是黄酒,甚至到民国年间都是如此,但是到了后来,火烧却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了国酒,而有着数千年传统的黄酒文化却是逐渐销声匿迹。

就跟下九流的戏子成为了社会名流腰缠万贯一样,这是对华夏五千年传统的践踏!

大乾王朝起家之处,就是典型的屌丝王朝,一群山贼们就喜欢,或者说没钱只能喝这玩意,但是后来身价稍微富裕了些后,那些山贼们也是跟着文官们一起喝黄酒装高雅了。

于是乎一一群喝高度数火烧喝习惯了的土匪们,一个个都成为了千杯不醉的酒仙。

楚行是不喜喝酒的,偶尔喝也只是喝几杯美人温煮的黄酒,不过他对这火烧却是依旧非常感兴趣。

感兴趣自然不是因为喜欢喝,实际上讨厌喝这玩意,他更加看重都是,这火烧如果再进行提纯的话,就可以得到高浓度的酒精了,而酒精可以用来干嘛?

后世人人大多都知道:消毒!

所以很早楚行就尝试着对现有的火烧进行反复的提纯,最后是得出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多少度数的高纯度的火烧,反正那度数高的很,连酒量超级好的人喝那么一小口都是说受不了。

在楚行看来,这酒精纯度哪怕不如后世的医用酒精,但是应该也差不多了多少了!

所以就用这种反复提纯后的高纯度火烧用于给伤兵们进行消毒,并且称之为酒精。

用酒精给伤口消毒,再加上楚行强行军医院要保持卫生、整洁、通风、时常消毒等措施,让大乾王师的伤兵们的存活率大大增加了。

在医疗条件极度缺乏的现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死亡率是相当大的,为什么大乾王朝的历次战报里都没有重伤员啊,因为重伤员最后绝大部分死了,没死的自然是变成了轻伤员。

要减少伤员们的死亡率,手段很多,比如第一时间进行外科手术,但是这对于如今的大乾王朝而言,复杂一点的外科手术基本是奢侈了,顶多给你截个肢啊什么的。

所以要想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提高伤兵们的存活率,在楚行看来只有一个办法,消毒,防止感染!

只要伤兵们的伤势能够撑住没有第一时间死去,那么后续只要防止伤口感染,那么就是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活下来的。

而在没有各种抗生素的年代里要防止感染的话,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进行主动消毒,避免病菌入侵了。

这一次淮安战役,也是大乾王师接受了最多伤员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酒精用来消毒们,以前因为酒精的产量不够大,所以一直都是小打小闹而已,如今产量提起来,并供应到淮安前线后,军医院也是得到了大批酒精的供应。

除了各种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酒精消毒外,楚行为了提高伤兵们的存活率,尤其是轻伤士兵的存活率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很早就是从太医院抽调人手,成立了军医院,后来改称为大乾军医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