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四十六章 西北闯王(3 / 4)

加入书签

很作难,想不出妥当办法,既然他派人来说他知道咱们的人马少,粮草缺,要咱们不必勉强与他同时起事,咱们的话不是很好说了么?咱们何必急着树旗?”

“眼下我们的情况其实非常艰难,这个时候,盲目响应,搞不好,我们辛苦攒下来的底子,就一口气败光了。”

军师刘哲也说道:“话说的非常有道理。目前咱们这里瘟疫病十分猖獗,将士纷纷病倒,实在无力如期大举。这是出于不得已,盟主定会谅情。而且盟主兵力雄厚,未必就在意咱们这点东西。”

高迎祥沉吟一下,问:“你们两有这个意见?”

李过回答说:“不仅我们这个意见,近几天许多人都有这个意见。

只是怕你决心不顾一切要信守诺言,如期举事,所以都不敢对你说劝阻的话,今天既然盟主派人前来,说了那样话,他又亲眼看见咱们这里瘟疫流行的情形,我才敢劝你暂缓树起大旗。

闯王,咱们只是暂缓一时,顶多不过两个月的时光,等瘟疫一过去,将士们能够打仗,王八蛋不催着你立即把大旗树起来,闹得杨鹤六神无主!”

高迎祥从椅子上站起来,在病榻前走来走去,低头不语,他明白李过等人担忧心情,明白许多人都在担心树起大旗后会把大批量的官兵给引过来,而将士们又陷于瘟疫之中,身体素质下滑的厉害,战斗力不足,最后为朝廷所歼灭。

如今这形势真的非常不好,洪承畴等人太过于能打,而自己手下的将士又大规模的染上瘟疫,要对付官军,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手底下不少人都认为,尽管官军调动频繁,但只要大体上遵守昔日里与杨鹤的约定,官军大体上不会过分的征伐。

这是因为,朝廷要全力对付大乾,要缓一步在对付陕西的起义大军。

只要拖过一个短时间,瘟疫一过去,就不怕官军来围攻了。

高迎祥认为大家对于官军的估计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并没采纳意见。

他浓眉深锁,低声说:

“你们好生养病吧,不用多操心。要不要马上树起大旗,让我再想一想,权衡轻重,我不会拿全军的生死当儿戏。”

现在他在刘哲和李过的面前来回踱了一阵,忽然停住,望着他们,眼角含笑,说:

“你们觉得盟主说的是真心话么?”

刘哲说:“我看他这话不是假的。”

“不,军师,你还了解盟主!”高迎祥坐下去,又笑着说:“盟主这个人,有时极其直爽,肝胆照人,有时诡诈多端,叫人捉摸不定。据我看,他说的不是真心话。他害怕我变卦,所以派人来看看我的动静,探探我的口气。”

李过说:“倘若他说的是假话,但是他也说了,咱们不妨表面上当做实话,就说咱们确实困难很大,遵照他的嘱咐暂缓树起大旗。”

高迎祥摇摇头:“不,决不能在盟主面前失信。纵然有天大风浪,咱们也要冒着风浪向前,不应该稍有犹豫。在这种节骨眼上,咱们畏缩不前,使朝廷全力进攻王盟主,岂不是卖了朋友?以后盟主会怎样看咱们?各家义军会怎样看咱们?以后咱们说出话来有谁肯信?谁肯跟咱同仇敌忾,共抗官军?”

“可是,咱们只是暂缓一步,并非站在高山看虎斗。原先同盟主约定的话是死的,用兵打仗是活的,须要随机应变,不可专走直路。”

“诸位,虽然用兵同下棋一样,只有随机应变才不会走成死棋,可是惟独在这件事上必须咬定牙关,甘冒风浪,才是正理。与其让朝廷全力进攻盟主,打败了盟主之后回头来打咱们,何如咱们和盟主同时大举,使朝廷兵力分散,不能专顾一头?”

“可是闯王,我的闯王,咱们的将士本来不多,又有许多染病不起,马上树起大旗,能够不吃官军的亏么?”

“我已经说过,咱们要冒很大风险。可是自古革命大业,除非禅让,哪有不冒大险,历万难,才得成功?

平日处世,还应该见义勇为,何况对待这样事情?

决不应见难而退,使友军独当敌人。对盟主信守前约,同时大举,共抗官军,这就是一个‘义’字。

咱们如若临时变卦,就是拆朋友台,就是不忠不义,虽说把咱弟兄们的骨头磨成灰也不会变节投降,可是诸位,咱们要在这个‘义’字上不使人说半句闲话,捣一下指头。越是风浪大,越是处境艰难,咱们越要挺起胸脯,站得顶天立地,给别人一个榜样!你说,对不对?”

“而且,最近我总是在反思,为何我们西北,起义军遍地都是,为何战果就不如人家山东大乾那一家?人家之前可只是一伙山贼,可是如今人家是什么阵势,朝廷十几万大军前去剿灭,都不能成功。”

“我觉得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