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五十五章 周凤翔进言(3 / 4)

加入书签

周凤翔?你不是跟孤说,你要居家反思一段时间?”

见到张家玉还带来周凤翔,楚行打着哈欠嘀咕着。

周凤翔苦笑,身处于大乾扬州府这种政治核心区域,自己即便是想要抽身,又如何能真的置身之外呢?

不过周凤翔真正钦佩的是,自己明明犯下了天大的错误,大王竟然能一句话压下来,而且从始至终都未曾表达出些许对自己的嫉恨和不满。

接着就说到这善政应该选宣传,然后才施行,周凤翔是那种真的才华横溢的臣子,说起来头头是道,听得张家玉一直撇嘴,妈的,跟这种满腹经纶的人,在一起压力真的好大。

而楚行也非崇祯那种昏庸之君,一边儿听一边儿命申济芳做笔记,自己也嘱咐刘必显端来浓茶,咕嘟咕嘟的喝着,试图让自己更清醒一些。

听了半响,眨巴眨巴眼睛,看似镇定,心中却高呼,我怎么把这事都给忘了?

光想着改革,不知道造势,光想着怎么做,不知道怎么说,真是太疏忽了!

这周凤翔不愧是名士,一番说下来,让楚行心中顿生豁然开朗之感。

为何古人打天下,必寻名士,这玩意自带ai提醒功能,以及百度百科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

施政必先造势,这是基础常识,楚行之所以疏忽了,根本原因还是事业膨胀太快。

大乾的政治构架还没搭完全,一件件事丢出来,把一个个人差走,军政两面急速扩张,没人能随时跟上。

之前他刚刚关注完与伪明的战事,然后脑子一转,被寇烈时提点着要借用农人力量稳定人心,免得全被文人摘了桃子。

因此楚行由摊丁入亩下手,将他的地方政务改革案丢了出来,而这改革案牵涉太深,带着他思绪一路向下,也带着手下人的思路一直沉在怎么做上面,就没人退回原点来提醒他,事情的关键,不止在怎么做,还在怎么说。

原本寇烈时能提醒的,可他的事情更忙,还要抽时间去国子监授课,开始筹划借定正朔之事,推行他的学问之说。

至于刘必显和申济芳,毕竟年轻,缺乏治国的大局观,而且二人素来谨慎,若是没有在心中形成系统,是不会轻易开口的。

“唔……你先说说看,此事该如何行?”

楚行也是要面子的,厚着脸皮,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让周凤翔来帮他筹划。

既然这周凤翔来大乾王府进言,多半是是相通了,有意出仕,那就亮出货色,看能在他这卖多高价钱吧。

“大王所行之策,内里含着三大善政,只要凝练出来,广发告帖,宣之小民,再推行此策,自然事半功倍。”

废话,这我当然知道,不是事多忙忘了么……

“这三大善政,一是深化执行摊丁入亩,深化精准扶贫,永不加赋,二是税不过官,三是民意直传,此三策合上古三代之治,使官民不相害,民心入朝堂。

臣做思想教官时,曾经读过很多大乾前期的资料,说大明在山东时,每到一地,都寻风望俗,与民相约,如今大乾国土广阔,为何大王却忘了昔日之行,不将大乾之仁政,广告天下了呢?

你不说,您的臣民,怎么知道您的仁义呢?”

周凤翔是地地道道的大才子,真的倒了八辈子血霉,被大乾俘虏。

不过人家者一肚子才华,是实打实的,不然也不会再第二兵团那么快站稳脚跟,并且关键时刻,立下战功了。

昔日的翰林一开口,楚行就抽了口凉气,果然是明廷培养出来的文人,糊墙裱画的本事令他这个数百年后人都惊诧不已。

听听他出的是什么主意?

将之前在山东提的民约口号拿出来,那是之前的空洞许诺,跟现在的一连串县政变革附在一起,将之当作践约的举措,这一帖发下去,用在自家地盘里,那是一剂强心药,用在伪明地盘上,威力不下一个强军!

“大王还可将此约立为新朝祖训,勒石为记,誓言世代不违,如此山东、南直隶人心,当尽归大王。”

周凤翔可不止那一招,接着又把宋太祖勒石立誓,不杀士大夫的传闻给套了上来。

“何止这两地人之心!传得天下,华夏人心尽动矣!”

张家玉也很是高兴,半是真心半是吹捧地附和道。

这话听在楚行耳里,却是拐了一个方向,径直通往另两个字……宪法。

谁说老祖宗没宪法的?历代的祖训,那就带着点宪法的味道。

可问题是,这祖训不管是牌匾高挂也好,勒石为记也好,宪法之所以能成为真正的根本大法,得有一整套体系保障,从代议制到分权制,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