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6章 建国(下)(2 / 4)

加入书签

在?契丹何在?

数十上百年之后,也不会再有倭人,越人,暹罗人。

我们这里的情况,就像把一滴清水,滴露在一缸墨水中,很快就会把自身染黑。

本王在罗阳城中,已经看到汉人与黑人在一起,还不只是一例两例。

国家主体族人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必须要纯化血脉。

要不然百年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位黑人王子登上王位。

华夏文明看重文化传承,但也不是完全抛弃了血脉。

国君可以下旨提拔任何等级的国民为官,国民等级却不容更改。”

燕旗听到晋王李凤鸣的解释,他完全支持晋王的政策。

这个政策,更有利于燕家这种家族的传承。

顾凌军也没有提出异议。

晋国的制度框架确立起来,相应的衙门也开始成立,管理各地的移民。

春去秋来。

时间已经来到4340年(公元1643年)。

晋王李凤鸣离开大华已经一年多。

哪怕是在夜晚,罗阳城也灯火通明。

外面的气温极为炎热,屋内的空调驱散了灼热的空气。

他看着臣子的汇报,靖国已经是有十六座大城,三百多万国民,上百万亩土地的国家。

经过长期清剿土著的作战,已经训练出一只人数为五万人,全员装备火枪的军队。

晋王李凤鸣签署命令,让海军完全掌控红海的路口。

海军主力舰队,入住吉星港,这座守卫着红海海峡的港口,它与阿拉伯半岛隔海相望。

晋国现在的实力,已经无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从大华购买的军舰,留在郑国金兰港训练。

与他们一同训练的海军,还有闽国的海军。

现在晋国的海军实力,已经能完全掌握红海海岸线。

明天将会是晋国,正式举办建国大典的日子。

罗阳城的大钟楼被敲响,时间来到早晨六点,还没醒来的百姓被钟声惊醒。

他们开始忙碌着一天的工作。

很多外地人,他们成群结队向王宫前走去。

这些都是参与建国大典的人群。

晋国的建国大典很庄重,高大的黄帝雕像树立在广场前。

黄帝雕像前方,供奉着水稻、小麦、玉米、木薯等农作物。

晋王李凤鸣穿着一身蟒袍,站立在黄帝雕像前,好像等待着什么消息。

大都督顾凌军捧着一份电报小跑过来。

“王上,海军发来消息,他们已经消灭阻挡我军进入红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

海军舰船已经入驻吉星港,一部分军舰在红海上巡逻,保卫我国的海疆。”

晋王李凤鸣听到这个消息,他碰着自己的佩剑,供奉在黄帝雕像前。

“我宣布,晋国成立了。”

盛大的典礼正式开始,晋国百姓欢呼着建国的喜悦。

他们也在庆祝和平的到来。

晋国百姓都知道,有着军方的阻挡,任何一方势力,都无法影响到他们的小日子。

………………………………

尼罗河从南向北流淌的河道,有着一个之字形的大弯。

这个湾区的河道,正式晋国和闽国的交界。

两条河流的中心,受到尼罗河充沛水量的滋养,成为这片地区少见的良田。

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巨城,建造在这片土地之上。

这座被闽王张瑜亮亲自命名为双水城的城池,它是闽国的大后方。

闽王张瑜亮来到这座城中,他看着胡启文问道:“老胡,咱们的粮食储量还有多少?

能否供应大军半年的消耗。

李凤鸣那老小子擅长种田,不行我就去找他打打秋风。”

胡启文立刻汇报道:“王上,我们这段时间以来,在尼罗河两岸建造了五座城,开垦了上百万亩土地。

雨季种植小麦水稻,旱季种植玉米木薯。

为了防范雨季的洪水,为旱季的田地供水。

我们在尼罗河上,建造了三座水库。

这些城池只有城墙用了水泥,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全部供应水库和港口。

国家现在储存的粮食,可以支持军队脱产作战一年。

我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