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56 章 闪亮玄甲兵出征(4 / 5)

加入书签

在草原上,可汗会向归顺的部落征税,归顺的部落看到可汗出兵的旗帜,青壮牧民会自发准备马匹武器。这和中原人纳税和服兵役一样。

当初东|突厥可汗出兵时,就只需要让人竖起旗帜在周围部落转一圈,小部落就自发出兵跟随。

大唐皇帝成为“天可汗”后,草原部落也会按照原本规矩,向大唐纳税和服兵役。

只是大唐皇帝对牛羊等无法储藏的草原物资不是太感兴趣,对小部落的女人也敬谢不敏,所以税要

得比起东|突厥可汗控制草原时低多了。牧民对大唐天可汗的认可度特别高,只要大唐的旗帜在草原上飞扬,他们就积极出兵,完全不需要催促。

如中原百姓希望明君一直统治他们一样,草原百姓也希望天可汗如天空的太阳一样永恒存在。

唐太宗时期连征西域却还能保持休养生息,这是重要的原因。

虽然大唐出兵几十万,但大唐本身的精兵加上后勤民夫一共也就四五万,其余都是自带干粮的部落联军。大唐的铁骑起带头和攻坚的作用。

唐高宗时期,这个“天可汗”制度就玩不转了,几乎全靠大唐自己出兵,征讨西突厥才耗费巨大;唐玄宗初期,大唐又把“天可汗”制度捡了回来,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唐玄宗所创造的节度使制度原本是一个良策,是一种边疆将领轮换制度。但唐玄宗老了之后怠政,节度使十几年不换,硬生生地把一个中央集权的制度,变成了节度使割据。

李玄霸从繁重的公务中抬起头,披上衣服在宫苑中散步休息时,不由自主地望向了西北方向。

他虽没有看见,通过对一哥、对西域的了解,也通过史书中曾经记载的寥寥数语,他能想象到草原上此刻的景象。

一哥穿着闪亮的盔甲冲在最前面,大唐的旗帜被草原和隔壁的狂风吹得猎猎作响。

青壮牧民们带上他们的弓箭,骑着他们的骏马,自发地竖起自己部落的旗帜,跟随在大唐的铁骑后面。

大唐的军队出发时只有不到五万之数。

待到了伊吾城下,高老师和长孙老师在城门外迎接御驾亲征的皇帝时,大唐皇帝身后已经是数十万的大军。

这一幕将有多壮阔?

“真想亲眼看见这一幕啊。”

李玄霸感叹,然后揉揉眉头,继续回去案牍劳形。

他得想个法子分权了。

皇帝应该集权,他一哥精力充沛也玩得转。自己又不是皇帝,精力又没有一哥那么好,还是分权吧。

自己这个监国亲王多选些人来分担权力,这是谨慎的行为,满朝公卿都应该赞同。

反正前殿还有好几个宫殿空着,就让房乔他们住进来陪自己加班好了。

回什么家?我都没有时间回晋王府,都给我住进宫里!

对了,裴老师和苏威也老当益壮,都可以进宫暂住。

说来苏威这本应该病死好几年的老不死怎么还老当益壮?李玄霸对苏威在这一世迸发的生命力感到惊讶。

很快,他就更惊讶了。

苏威再次拿出他在隋炀帝时期曾经上书过的激进政策,要求削减功臣永业田。

这次他更加激进。

“纵观先秦大汉,赐予功勋的食邑都只有一代,若要承袭,得皇帝特意加恩。大唐当效仿大汉!将永业田改为食邑!天下田地就这么多,功勋却代代都有。如果所有功勋都赐永业田,大唐哪有那么多田地可赐?百姓将无立足之地!臣愿献出所有永业

田!”()

苏威神情刚直,跪地不起。

⒉木兰竹提醒您《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群臣哗然。

李玄霸叹了口气,将苏威扶起来:“苏公,苏伯父,这么大的事,当一哥回来时再商议。”

苏威道:“我自会在陛下回长安时再上书,但我想请晋王殿下考虑此事。若晋王殿下支持,我此举才有胜算。”

李玄霸道:“改革没有好下场。”

苏威笑道:“我只是争取晋王殿下的支持,但晋王殿下不必跟着上书,只要心中支持就行。我……老臣自会成为领头的那一人。”

他退后一步,作揖下拜:“老臣愿意成为激起众怒之后,被陛下用以平息众怒的那一人。”

李玄霸不知说什么好。

苏威这是冲着以身殉国去的?

为什么?

他不能理解。

苏威确实重名,确实有过许多让大隋更好的激进想法。但当这些念头与本身性命和荣华富贵冲突时,他都会选择明哲保身。

一只脚入土了,能富贵终老了,他难道不想保全自身了?

李玄霸再次提醒:“即使苏公是两朝老臣,若动摇所有功勋的利益,不仅苏公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