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章 溃败(1 / 2)

加入书签

听到这话,张煌言大惊失色。迅速走出营帐往外观瞧。

来到寨门一看,只见清军早已将自己的大营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正中间是一名身穿正黄旗铠甲的武将,此人正是十二王爷瑞临。

只见他开口说道:“张大人,你已经被包围了,趁早投降吧!我会上表皇上,免你一死!”

此刻,大营内的郑军只剩下不到两千人,其余都分散驻守在各处,想坚守已经是不可能了。

突围?可面前的清军至少有不下万人,冒死突围自己有这个把握吗?投降?自己宁死不做降臣!

见对面久不表态,瑞临没有耐心了。

“张大人,难道你还要负隅顽抗吗?!”

被这话一激,原本还在犹豫的张煌言,索性把心一横。突围!

只见他从腰中抽出佩剑,高擎着宝剑,慷慨高亢的说:“将士们!我等誓死不做降臣,大明万岁,冲啊!”

虽然张煌言的军事能力不怎么样,但这个人治军还是有一套的。经他这么一动员,被包围的郑军将士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

于是这勉强集结起来的两千人,在张煌言的带领下,发疯般冲向寨门外的清军。

瑞临见状,并不惊慌,他安稳的等待着吼叫的郑军进入射程。随后眼睛一闭,口中平静的下令:“放箭。”

清军阵营里瞬间万箭齐发,冲在最前面的郑军,立刻被射杀在纷乱的箭雨中。可郑军并不畏惧,后面的人继续冲向清军。

在离敌不到百步时,瑞临也抽出佩刀,用力一挥。“众将士,杀啊!”

顷刻间,外围的清军如洪水猛兽般冲向郑军。两军相交,郑军当时就被数倍于己的清军吞没了。

张煌言骑在马上,挥动着手里的宝剑,奋勇杀敌,宝剑都砍缺了口。可清军实在太多了,自己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倒下。

另一边的瑞临同样骁勇,只见他舞动着佩刀,见敌就砍。近身之人,非死即残。此时的瑞临简直就是个杀人机器。

慢慢的,郑军的劣势越来越大,张煌言吼叫着下令,让所有人朝着一个方向攻击。

最终,经过惨烈拼杀,郑军拼死撕开一道口子,张煌言勉强突破重围。领着不到百名残兵逃往东南沿海去了。

这一战,清军基本全歼了围攻江宁城的郑军,仅跑走了主将张煌言。

打了胜仗的瑞临下令,命大军就地驻扎,自己则带领卫队进入江宁城。

进入江宁城,城内的主将郎廷佐和喀喀木老泪纵横。

他们已经被围了几个月了,城中断粮,百姓人心惶惶,已经到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了。如果援兵再不来,很可能真要开城投降了。

对于他们有这种想法,瑞临并不追究。毕竟人在危急关头,总要先考虑自己,连生存都难以保证了,谁还肯为朝廷卖命呢?

江宁之围被解除后,瑞临又对各处做了一番安顿和布置。然后就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收复被郑成功占领的瓜洲、镇江等地

远在厦门操练水师的郑成功,听说江宁大败,张煌言的人马全军覆没,大为震惊。

冷静过后,他当即决定暂时搁置浙东的战事,撤回全部人马,准备全力攻台。

因为郑成功在权衡之后认为,盘踞在台湾的荷兰军队远比清朝军队好打的多。而且如果一旦先和清军开战,一旦战败,自己将没有退路。

若是反过来先打荷兰人,自己便能够取下台湾作为立足之地,之后再伺机征讨浙江,那时即使失败了,还有台湾作为后方保障。

于是,他命令驻守在瓜洲、镇江和各处关隘的军队,全部撤回,收缩兵力,准备攻台。

得知郑军撤退,瑞临有点意外,但随即一想便明白了。于是他一面派兵去收复先前丢失的城池,一面向顺治帝写奏折报告战果。

几天后顺治帝在北京接到了瑞临的捷报,他十分高兴。欣喜之余,加封瑞临为靖南将军,统筹江浙两省一切军政要务,密切注意郑成功的动向。

一旁的玄烨听说十二叔打了胜仗,也很为他高兴。不久前,顺治皇帝曾下旨让玄烨伴随自己左右,这就是要培养玄烨处理政务的能力了。

瑞临还在奏折中汇报了郑成功收缩兵力准备进攻台湾的情况。顺治帝就这件事情询问儿子的意见。

玄烨自然知道郑成功攻打荷兰人,这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这件事,在玄烨看来,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的。

于是他便向顺治建议道:“回皇阿玛,儿臣认为应该先等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之后,我大清再派将士征剿。”

“哦?为何?”

“因为我们和郑成功乃是同种同族,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双方之间再怎么打都是内部的事。”

“可现在郑成功要收复台湾,打击的是外部的侵略者,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