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此事交给魏征主审(1 / 2)

加入书签

李世民这一掌拍在桌面上,霎那间将屋内的寂静打破。

“混账东西!”

“朕让他来就蕃,他来煽动农户暴动!”

“他是要造反吗?”

房玄龄嘴角抽了抽,随后小心翼翼的躬身道:“陛下,莫要气坏了身子。”

“朕不气?朕焉能不气!”

“这逆子眼里还有没有王法!纵然是卢家有千般不对,他也不能用这个办法吧?”

“万一一个不慎,适得其反,酿成大祸,朕如何同杨妃交代?将其贬为庶民,流放出去?”

听到这话,不仅仅是房玄龄,就连长孙皇后都面露诧异之色。

这不对劲啊!

难道不应该是因为李恪擅自调动府兵而生气吗?

怎么听这话中的意思,好像陛下是因为担心李恪出事儿而生气?

长孙皇后眼中光芒一闪,起身来到李世民身边。

“陛下,恪儿做事是莽撞了些,这些该说还是要说的,但是您忘了当初和魏征说过的话了?”

李世民眉头一蹙,虽未说话,但也看得出来是在思索自己说过的哪句话。

长孙皇后也不等李世民说话,接着道:“陛下‘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可是您亲口说的。”

话音刚落,李世民不由得心头一震,随即冷静下来。

而看着这一幕的房玄龄,此时也忍不住暗中给长孙皇后竖了个拇指。

到底是皇后,一语便让陛下冷静了下来。

看着这一幕,房玄龄也立马开口道:“陛下,蜀王此番所为也是被逼无奈,但善后也是相当漂亮。”

“卢家父子已经被缉拿归案,权万纪甚至专门上奏,要求将卢承礼父子两人送往长安受审。”

“另外,蜀王还利用报纸,迅速解释那日情形,引导百姓减少对朝廷的不满。”

“将所有罪责都归咎于卢家,将损失限定于很小的范围内,可见蜀王殿下还是知道后果的。”

房玄龄这话其实出自权万纪给李恪开脱的奏疏。

权万纪的奏疏第一时间就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虽然说和自己所见有些出入,但是结合着来看,权万纪这奏疏也有九成东西是真的。

当然,除了事涉李恪的一些东西,权万纪还是说了谎。

王爷和长史联合起来糊弄自己,李世民这个做皇帝的居然没有杀心,便是房玄龄自己也没想到。

反倒是李世民,回想起卢家的惨状,身为帝王的他,还是第一次生出了警惕心。

倒不是心疼卢承礼父子,而是害怕李恪的手段。

如果说卢家父子是从实力出发,那么李恪就是从人心出发。

一份报纸,让历城乃至整个齐州都人都被调动起来。

济阳村只是个引子,目的就是将历城百姓对卢家的不满勾出来。

显然,李恪成功了。

只是劲儿有点大,差点将卢家宅子烧光了。

李世民点了点那手边权万纪的奏疏,沉吟了片刻之后,开口道:“将这奏疏送到长安去,不要走刑部,交由大理寺处置。”

顿了一下,李世民接着说道:“此事交给魏征主审。”

世家门阀势大,朝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如果说这案子交给其他人审理,必定会被人干扰,魏征虽然也会遇到一些,但是结果却是可以保证的。

再说了,这魏征审理此案,也能和李恪产生交集。

他倒是要看看,李恪如何应对魏征这样难缠的人。

“臣遵旨。”

房玄龄躬身应了一声,随后有些犹豫的看向李世民,开口道:“陛下,这卢家的事儿暂告段落,您看咱们是回京,还是……”

出来也有段时间了,可李世民偏偏没有和李恪挑明身份。

事情老这么拖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房玄龄的意思也很简单,不打算挑明,那就就此回京。

可看李世民的样子,似乎并不打算这么做。

听了房玄龄的提示,李世民也猛然想起来,自己确实没有想过回京的事儿了。

这客栈虽然不比宫中,但住的却是相当舒服,李世民甚至觉得一直这样住着也不错。

轻咳一声,李世民看着房玄龄说道:“再等两日,朕自有打算。”

房玄龄闻言也不再多问,点了点头说道:“臣告退。”

见房玄龄转身离开,长孙皇后看着李世民轻笑道:“陛下是想着怎么和恪儿见面吧?”

李世民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抹尴尬。

“朕这不是不知道如何说嘛?”

李世民此时确实有些无奈,自己一旁看戏看的爽,等到了要和自己儿子见面的时候,却尴尬的不知道要说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