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5章 清如水(1 / 2)

加入书签

“听到有人敲门,梁廷栋站起了身子走到了门口,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拉开了大门。见到站在外面的是杨国栋笑着说道:“杨总兵深夜来访,想必有事情,快快请进。”

“叨扰部堂大人了。”杨国柱大笑着说。

迈步走了进去,两个人分宾主落座,闲聊了几句之后,杨国柱便将盒子送到了梁廷栋的面前说道:“李刚的一些心意,希望大人不要嫌弃。”

“这是干什么?”梁廷栋表情顿时严肃了起来,没好气的说道,“本官到地方又不是来盘剥地方的,快快把东西拿回去。”

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杨国柱有些无奈的说道:“下官知道大人两袖清风,与其他的官员不一样。到宣府大同也是奉了皇命,是想要做一些事情的,大人有没有想过盘剥地方,卑职知道。可卑职知道没有用,下面的人不知道啊!”

梁廷栋眼睛微眯,捋着胡子说道:“此言何意?”

“大人,您想想,如今朝堂是什么风气?盘剥之风盛行,官员之间送礼行贿成风。下面的人早就怕了,每位官员下来下面的人都要提前准备好礼物。”杨国栋叹了一口气说道。

“本官不是那种人!”梁廷栋一拍桌子愤怒的说道。

“部堂大人自然不是那种人,可部堂大人有没有听过子贡赎人的典故?”杨国栋叹了一口气面露苦笑道。

“子贡赎人?本官熟读四书五经,当然听过。”梁廷栋没好气的说道。

杨国栋笑着说道:“大人进士出身,学问自然没的说。末将是个粗人,很多时候不懂,这个故事还是听别人告诉我的。”

“说的是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大人为官清廉,看不上这些黄白之物,可大人也要为下面的人想想,如果大人不收,下面的人恐怕就会人人自危了。”

“怎么可能?”梁廷栋愤怒的说道,“二者怎么可能混为一谈?”

“大人,你不明白下边人的苦楚。”杨国栋摇了摇头说道,“下面来的人你不送,如果人家要,那你就失了礼,人家会找你麻烦。如果人家不要,你送上去还会挨排头。”

“李刚现在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张家口的事情朝堂上下,现在还对他非议颇多,还有人想要将他拿到京城问罪,他现在是惶惶不可终日。”

“大人如果不收下他送来的礼物,他就会担心大人是不是要将他拿到京城去,是不是来找麻烦的。大人到宣府是来做事的,如果人心乱了,事情还怎么做?”

“些许黄白之物,大人既然不在意收下又有什么?只要大人真心待人,对李刚他们好一些,把宣府的事情做好,谁又能说大人不是能官贤臣呢?”

“大人如果心有不忍,将这些黄白之物用到百姓身上也就是了。现如今天下多灾,百姓多难,用到百姓身上,他们一定会感谢大人的恩德的。”

“如此大人既安了属下的人心,又收了宣府的民心。在宣府做事,自然无往不利,收下些许黄白之物百利而无一害。”

梁廷栋深深的看了一眼杨国柱叹了一口气,面露苦笑说道:“本官久在京城对下面的事情不熟悉,下面居然已经到了此种程度了?”

“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杨国柱叹气道。

“那本官就收下了,”梁廷栋将盒子拿了过来说道,“为了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民百姓,安一安李刚他们的心,些许名声又算得了什么?”

杨国柱站起了身子,面容严肃的对粱亭栋行礼道:“部堂大人大义,倘若天下官员都像部堂大人这般,我大明中兴有望。”

摆了摆手,梁廷栋拿腔拿调的说道:“当不得此种夸奖,本官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官员应该做的事情罢了。上有皇上,下有百姓,本官不能对不起皇上,更不能对不起百姓。”

“大人忠于皇上,怜悯百姓,此乃大明官员之楷模。宣府百姓必然会念大人的恩德,为大人著书立传,使大人名留青史。”杨国柱大声的说道。

“行了行了,越说越大了,”梁廷栋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东西本官收下了,你告诉李刚把心放在肚子里,但下不为例,以后不能再送东西过来了。”

“是,部堂大人,卑职一定转告他。”杨国柱用力的点头说道,“天色不早了,就不打扰部堂大人休息了,部堂大人也早些歇着吧?”

梁廷栋点了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