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0章 答辩现场(3 / 3)

加入书签

,歌词里面的烟雨也是不对的,只有骤雨过后,才会出现这种颜色,但烟雨的意境更好一些,所以我就没改。”李亦又自我检讨。

这些都是《青瓷》的争议,很多人都知道,但并不影响这首歌所取得的成就。

毕竟这首歌并不是真的在写瓷器,而是借物喻人,听众考虑更多的还是这首歌好不好听,营造传递出来的画面够不够唯美。

这时,楚凡开口道:“我有时候在音乐创作方面,也会因为意境和情绪,牺牲掉一些逻辑。

在我看来,这首歌瑕不掩瑜,单从音乐方面来看,我对这首歌的评价很高,是近些年中国风质量最高的一首歌,堪称中国风的集大成之作。”

现场的观众又哗然,质量最高?集大成之作?

他们很多人都是李亦的粉丝,同时也不是研究文物瓷器的人,教授的话,并不影响他们对这首歌的喜爱,毕竟人都是双标的嘛。

对于楚凡的话,鉴赏团的老太太赞同的点了点头,但作为一名教授,这种错误就像卡在喉咙的一根刺,让她无法忽略。

于是她又摇头道:“可是这样一来,有很多人听了这首歌,都会认为青瓷就是歌里面写的那样。”

楚凡笑了笑:“这是小问题,况且,我们这节目,不就是让观众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吗?

说不定因为《青瓷》里的错误,观众会更加清楚汝窑和青瓷是怎样的,还有两者之间的区别。”

老太太似乎被说服了,觉得好像是这么个理。

而一开始指出问题另一个教授还是觉得不妥,正想说话,楚凡又道:“其实啊,你们不用担心太多,现在互联网发达,年轻人想知道什么网上一查就知道了。”

老太太想了想也是,没必要对一首歌求物件的疵,她对李亦说道:“这首歌真的写的很好了,是因为我专业的原因,才说了这么多。”

她慈祥地笑着,示意李亦不要放到心里去。

“这首歌写完之后,其实我是想改的,但无论怎么改,烟雨和骤雨都是没法变的,我无从下笔。”

李亦则满脸惭愧道:“在舞台上唱这首歌,也是希望各位老师们能指出我的错误,让观众对瓷器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楚凡摇头道:“不用改了,从音乐方面来说,《青瓷》是毋庸置疑的好。”

舞台上的楚凡正经了许多,说话也是经过斟酌的。

但李亦没想到,自己都没说几句话,反倒是楚凡一直在给自己撑腰。

就好像毕业答辩的时候,自己像个鹌鹑一样木在那里,楚凡作为导师帮他舌战群儒一般。

现场的观众也是纳闷了,楚李之争才刚过没多久啊!

两人虽然都没有发声,但就真的一点介怀都没有吗?

怎么楚凡像护鸡仔的老母鸡似的,别人说一句,他护一句,甚至有点像饭圈里的无脑维护哥哥的脑残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