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章 暗藏机锋(1 / 3)

加入书签

中华著名老字号“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至今已有142年历史。前门店是“全聚德”的起源店,以经营传统挂炉烤鸭蜚声海内外。

当年,位于老北京前门的一家“德聚全”干鲜果铺濒于倒闭,以贩卖活鸡活鸭为业的杨全仁买下了这家店,将旧字号三个字颠倒过来,立新字号为“全聚德”,并特聘名厨孙老师傅掌炉,将宫廷御膳“挂炉烤鸭”这一皇家名菜引入民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良创新,“全聚德”烤鸭,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之说。而以烤鸭为核心,演绎出的“全鸭席”、“鸭珍系列”及百余种创新特色菜也深受欢迎,素有“天下第一楼”的美誉。

下了车,王小雨挽着张文英的胳膊,看着古色古香的全聚德,笑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我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也来过全聚德多次,但每次都是买只烤鸭拿起便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吃一次全鸭宴,可真是我一个穷学生的美好梦想。真的感谢咱们汪大领导圆了我少女时代的梦想。

奇怪的是,对于王小雨故意调节气氛的说笑,汪浩然没有接腔,张文英也没有做声。

哎,你看,那个全聚德的德字怎么少了一横。王小雨忽然惊叫道,

来品尝全聚德烤鸭风味的客人,旅游者占大多数,他们到这里来,不在于吃,而在于品,品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听到王小雨这一喊,抬头看那悬在头顶的牌匾,果然少了一横。不少人便停住脚步,抬头细看,边品字边自言自语,是呀,这是怎么回事,总不成写个错别字,一挂几百年吧。

还有几个外国人围着陪同的中国人叽叽喳喳地要求解释,那些导游或者翻译,经验少点的便说是第一次发现,真不知道怎么回事;圆滑点的则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神奇的事情都无法解释。老外们心有不甘地站在那里,迟迟没有进店,叽叽喳喳地议论,有的干脆拿出相机对着那三个字一顿猛拍。

王小雨将求教的目光投向汪浩然,汪浩然耸耸肩,露出一副也不知道的无奈相。

倒是张文英见此情景,半是对王小雨半是对围观的人解释道,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开了全聚德烤鸭店后,请当时的一位叫钱子龙的秀才题写匾额。关于德字少了一横,流传下来不少猜测和传说。一种是说,杨老板久闻钱子龙书法写得非常好,便把钱子龙请来,两人开怀畅饮之际,拿出笔墨纸砚,请钱秀才题个字。由于钱秀才多喝了两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写了一横。

还有什么说法?好事者纷纷抢着问,张文英便又娓娓道来,另一种是说,杨全仁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个人。为了让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协力,所以让钱秀才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

还有一种是说,德字少一横,是为了警示天下,做人万万不可缺德,必须一点一滴地积善行德。说着,张文英不经意地扫了王浩然一眼,不知怎么回事,王浩然顿时感觉到像被鞭子抽过,火辣辣地疼。

张文英继续望着众人说道,当然,这些都是猜测和传说。其实,古时候,“德”字就像多音字一样,它是多写字,有两种写法,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横。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宋元明清那些书法大家的墨迹中得到印证。康熙皇帝在北京国子监御书的《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而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这说明,在过去“德”字的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

围观者自发地鼓起了掌声,老外们则竖起大拇指,说中国,真棒;又将大拇指指向张文英,你的,才女佳人,真棒。有几个老外干脆挤过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簇拥着张文英好一起合影留念。

总算一一心满意足地走了,张文英这才无奈地说,没办法,总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吧。

早就惊呆了的王小雨笑道,文英你可真有魅力,老外都争着抢你。我要是个男的,也不会放过你,不,也许要因为争风吃醋而决斗!

去你的,都这么大领导了还没个正形。张文英边说边拍了王小雨一下。

领导要都有正形还重设纪委干什么。王小雨随口突发奇谈怪论。

公开场合,不和你说了。张文英反过来主动挽了王小雨,自顾自地走了进去,汪浩然亦步亦趋,似乎变成个小跟班。

绕过两个弯,走进挂着“老铺”两个大字的老墙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一间极具民族特色的旧式餐厅,木格门扇,木制楼梯,实木廊柱,红松桌椅,古色古香,使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全聚德。

选了一个临窗的小小八仙桌,三人相对而坐。张文英似乎有些神情恍惚,低头不语。汪浩然悄悄地瞥她一眼,心里有些莫名的惶恐,大智若愚的他,毕竟以智为主,此时此刻,不知是机智,智慧,智商,还是急中生智,使他佛想联翩,心神不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