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6章 三人成众(2 / 2)

加入书签

显。

所有的明军都清楚听到,纷乱而沉重的马蹄声在街道的另一头响着,隆隆的朝这边压过来。

一名明军老卒学着皇帝的口头禅说道:“卧槽,不会这么巧吧?”

下一刻,长街的尽头出现十几名燕军的身影,长刀在阳光下闪烁着森冷的寒光!

狂乱的马蹄声中,更多的燕军汹汹而至出现在街道上。

看到已经下马的明军,叛军露出饿狼见到猎物的狞笑,挥舞着长刀冲了过来。

这支匆匆赶到柘城的骑兵,人数与明军相当,亦是由最精锐的燕军组成。

这支燕军铁骑在接到军令之后,一路飞驰赶到柘城城,却正好与明军碰了个正着。

双方同时赶到了柘城城。

看到前方的明军,自诩强悍的燕军铁骑毫不犹豫的放马冲击过来。

北地民风彪悍,又善于骑射,他们坚定的认为,只要胯下有马、手中有刀,任何敌人都不足为惧。

当年鞑靼骑兵成千上万,还不是被燕军打得抱头鼠窜?

在陈校尉眼里,这些莽撞的燕军骑兵是愚蠢的。

柘城本非大城,城内狭窄的街道,能容纳不到二十个人肩并肩的站立。

这种地形能让骑兵的冲击力发挥出来,但并不适合混战。

简单说,如果对手是一群软脚虾,燕军骑兵猛冲过去,不但能取得胜利,而且是大获全胜。

可是,一旦对手具备决

死的勇气和坚韧的斗志,骑兵就无法冲开敌方阵型。

到时候,双方就会在街道上挤成一团,进退失据。

当然了,燕军将领自以为他的决定没什么错误。

在朱高熙的言谈中,南方的明军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只是燕军将领不知道的是,如今的明军,经过南征北战和募兵制的挑选,早已脱胎换骨。

陈校尉手下的长枪兵赵燕山,因为屡立战功,此时已经升迁为队正,手下有二十五名士兵。

在赵燕山一声怒吼,明军士兵按照平时的操典,在长街上站成好几排。

按照楔形阵的布置,明军第一排三人,第二排五人,第三排七人,第四排九人,赵燕山手持带着小战旗的长枪站在第二排。

整个阵型,就像是一个锋锐的三角形,朝着燕军骑兵的方向。

由于快速行军,明军士兵们携带的大盾不多,所以只有最前排的两排明军手中有盾。

按照赵燕山的嘱咐,枪兵将盾牌斜斜护在身前,长枪搁在盾牌中间的卡槽上,枪尾卡在地面的泥土中。

站好之后,一杆杆九尺多长的红缨枪放了下来,斜斜指着前方。

在赵燕山身后,又有两个枪阵迅速建立起来。

三个枪阵,从“人”字,变成了一个“众”字。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

燕军铁骑从长街那头呼啸而至,但是想着背后的同袍,赵燕山却没有任何惧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