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51 章(2 / 7)

加入书签

三位官员,也就是宋声、吴嘉辉和蔡青云。然后又让旁边的一个翰林学士贺平负责带他们,平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贺平。

这就好比宋声他们进了一个博导的课题组,但是博导比较厉害而且非常忙,就给他们指了一个下面的硕导来带他们。

宋声听了之后心里有了底,最起码以后有事知道找谁了,比如临时有事请假这种小事,跟贺平请应该就可以。

宋声他们三人在早会上站起来露了下脸,又分别作了一下自我介绍,给翰林院的其他同僚也都认认,方便以后一起相处。

早会其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宋声不太清楚情况,半个时辰结束后他特地问了一下卢修文关于早会的事,得知只有月初开一次早会,并不是每天都开,他这才松了口气。要知道不论是前世今生,他都是极为不喜开会的。

贺平是个个子有些矮的中年男人,听说在翰林院已经待了好多年了,这才熬到翰林学士。

早会结束之后他把宋声三个人留了下来,给他们安排事情做。

贺平为人精明世故,

别看宋声是个三元及第的状元,可他的态度照样冷冰冰的,就因为他出身不高。

在他们翰林院这种地方,有的状元郎进来之后做冷板凳到现在的都有,从六品的修撰一直没变过,所以贺平并不怎么把宋声放在眼里。

⒙本作者长亭渡提醒您《小夫郎他旺夫呀》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榜眼吴嘉辉不爱说话,但毕竟是榜眼,不像宋声这个状元树大招风,贺平对他态度尚可。

到了蔡青云这,贺平说话可是相当的热情,人家蔡氏可是大家族,就算现在朝廷重用寒门子弟,但人家毕竟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家再怎么没落,指甲缝里漏出来一点资源都够他们这些家世平平的人受用不尽了。

贺平道:“宋声,这段时间你便先去书阁内整理书籍吧,皇上有心想要重新编撰一下水经地志,你就先把涉及到的书整理出来。吴嘉辉,你跟宋声一样,先去书阁整理书籍吧,如果有缺页残页的都先找出来。至于青云,你家学渊源,底子深厚,就先跟着我参与诏令奏议的编修吧。”

这般明目张胆的偏袒宋声看的清楚,为了这点小事不好找大学士说道,他初来乍到,还是低调点为好。而且若是为了这事彻底得罪了贺平,怕是以后的日子会更不好过。

去书阁整理书籍也不错,水经地志,一听就是有关于工事类的书,从他每月看的邸报上来看,景朝的工事比如修建堤坝,河渠等工程并不牢固,光是堤坝决堤的事二十年内就发生过两次。

如果说是官员中饱私囊私吞修建款,用的材料差导致决堤,也说的过去。可是派去的官员查看过后发现材料没问题,那就是工事上修建的方法以及河道走向没摸清楚,这才导致工事不行。

多看一些这类的书也是有益的,想要修撰出来一本好书,知识积累得先达到一定程度才行。

某种意义上来说,贺平安排的这个活正对他的胃口,反正他过目不忘,多看点实用的书也是好的,对于以后的修撰工作肯定有所帮助。

但这个举动在别的同僚眼中,和坐冷板凳差不多了。

卢修文得知贺平让宋声去书阁整理书籍,愤愤不平道:“他一向踩低捧高惯了,就这样,你别理他。不过你好歹是个状元,怎么能一过来就去书阁整理书籍,再看看那个蔡青云,竟然直接跟着进了编修工作,这也太不公平了,要不你去找大学士说一声吧,不能这么欺负人啊!”

宋声摇摇头道:“不用了,书阁挺好的,刚好能多看些书,丰富一下知识。”

看宋声这般老神淡定,卢修文倒是有几分佩服他了。就这份心性,仕途肯定不止于此。

卢修文又安慰道:“不过你也别气馁,像你这种从六品的修撰,即便什么功绩都没有,只要在翰林院待满六年,顺利通过“翰詹大考”,就可以由院里保送,放去外地做官,基本上都是出去做知府的。”

卢修文所说的“翰詹大考”,其实就是授予翰林院官职后,每隔几年,年底就会进行一次考试,称为“大考”。大考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一等可以超擢任用,二等可以升阶,比

如原来从六品,可以升为正六品官阶。如果是三、四等,则会分别给予处分。

大考并不好通过,翰林院里除了个别靠家世进来的,其余都是科举制度中胜利的佼佼者,这些人里除了状元就是榜眼和探花,要论才学,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文采出众的。考出去到地方上做知府的并不多,大部分还是老老实实的在翰林院待着,好的话可以升阶,慢慢熬,总能熬出头的。

宋声大概了解了一些关于大考的事情,谢过卢修文后,问了一下去书阁的路,先去书阁里整理书籍。

没想到吴嘉辉跟他一样,也坐了冷板凳,一块来这书阁整理书籍。吴嘉辉三十多岁,这个年纪应该是有了家室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