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03 章(1 / 7)

加入书签

第二天宋老大去了隔壁村的张屠户家里,选了一块猪身上的腱子肉买了回来,宋平则是去了上西村的集市,拎了两壶好酒回来。

有酒有肉比什么都强,尤其是去别人家里头求人办事,这些算是厚礼了。

光是这几斤猪肉,还有两坛子好酒就花了一二两银子。毕竟他们这一趟出门一来一回得有三四个月不在家,算上时间还挺长的,拿的东西少了不好看,毕竟是里正,拿的东西体面方便开口。

酒跟肉都是一大早出去买的,天气渐冷,早上出门地上下了一层寒霜。宋老大跟宋平买完东西就回来了,这会儿时辰还早,张杏花把猪肉放进篮子里,又让宋平提上两坛子好酒,带上大儿媳妇儿林氏去了里正家。

里正家住在东头,离他们宋家有些距离,这酒有些重,不好提,他们两个妇道人家不好拿过去,就让宋平帮忙提着带过去。

农家的人都起得早,即便是冬天,也很少有睡懒觉的。家里头的活再少,那也是多少有些活的。

张杏花就是为了赶早,趁着早上起来出门的人还不多,他们赶紧去里正家里把这事儿给办妥了。不然提着酒和肉的过去让村里的人都看见了不大好。

还好早上浓雾比较重,十米之内都一片朦胧,只能依稀看见一个黑色的人影。天气不好,太阳没出来,这雾也就没散。

趁着可见度低,张杏花带着林氏和宋平一路赶到了里正家。

里正的媳妇儿李氏这会儿刚喂完猪从猪圈里出来,听见有人敲门,把身上稍微拍了拍,洗了下手就去了门口。

她本来还纳闷着谁这么早来敲门,结果把门一开,看到是宋家的人过来了,赶紧笑呵呵的把人赢了进来。

其实本来李氏跟宋家关系还算不错的,当时还热心的给玉哥儿介绍了一门亲事,就是杜家。可没想到这个杜家竟然是个火坑,还好这婚事没成。

就因为这事儿,李氏自责了很久,总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玉哥儿,渐渐的往宋家去的也少了。

宋家人一开始其实也有些怨李氏这个做媒的,但好在在这事儿没成,再说人家也不是故意的,说到底也是杜家把事捂得太紧了,当初要不是宋声在县城里头读书碰巧撞见了,谁能想到那个杜斌竟然是个人渣。

都是一个村子的,李氏还来道过几次歉,宋家人后来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不过到底有了些疙瘩。

这次李氏看到张杏花主动上门来,还看到后面跟着的宋平还挑了个扁担,箩筐里头遮掩的似有东西,她一时之间笑得合不拢嘴。

外头的动静不小,里正也从屋里出来了。

看到张杏花带着儿媳妇,还有孙子都过来了,赶紧把人往屋里头迎。

“妹子咋来这么早呀,是有啥事儿了?”里正说道。

外头确实冷,三人跟着进了屋,李氏把门关上了。墙上开的有窗,屋子里还算敞亮。正中间烧着炉子,屋里暖烘烘的。

宋平把挑着的箩筐放下

来,从里面拿出东西,李氏一看好大一块肉,还有两坛子酒,欣喜之余也感到十分惊讶。

现在还没到过年的时候,以他们家跟宋家的关系,不至于好到这种程度吧?这又是送肉又是送酒的,难不成是来找他家男人办事的?

里正一看这么多肉,还有酒,赶紧拒绝道:“大妹子,你这是干啥?怎么拿这么贵重的东西?”

张杏花坐下来慢慢说道:“李哥,你先别着急着拒绝,我这次来呀,是有点小事儿想请你帮忙照应照应。”

“咱们两家什么关系,你尽管说便是。还用得着拿这么多东西!”

宋家现在在他们村子里的地位可不低,没比他这个里正差多少。自从村子里好多人跟着宋家种棉花,这日子过的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这棉花的种子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宋家卖给他们的。这里头稍微有点良心的人家都记着宋家的好。现在张杏花说有事需要帮忙,里正自然是要帮的。

“是这样,这两天我们收到了三郎从京里边儿寄来的信。”

里正一听是宋声寄信了,也跟着惊喜道:“啥,咱们村的状元郎写信回来啦!好啊好啊,是个不忘本的孩子,就知道三郎有出息!”

张杏花笑道:“三郎说阿满这孩子自从上了战场之后就没回来过,这次打了胜仗,年底应该就回京城了。这不是玉哥儿一直在家里嘛,两个人离那么远,这婚事都耽搁好几年了。眼瞅着玉哥儿年纪越来越大了,为了两孩子着想,干脆让玉哥儿去京城跟阿满先把婚事办了。”

里正十分惊喜,没想到不仅从张杏花这里听到了关于状元郎的消息,还听到了李满这个好几年没信儿的从军的消息。

“说的也是,这俩孩子都耽误好几年了,看看咱们村的谷子,那可是跟玉哥儿他们同一茬的孩子,现在孩子都多大了。不过说回来,咱们宋家村还是他们的根,这婚事要是在京城办了,以后回来还办不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