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64 章(2 / 4)

加入书签

出不少钱来呢。他们俩当官这些年,也没攒多少钱。

李如成道:“大人,容我回去跟我家夫人商量商量。”

赵游也如此说。

宋声道:“这是大事,的确应该跟家里人商量一下,明天再给我答复吧。明天你们跟崔海也说一下这个事儿,看看他愿不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做投资。”

宋声在心里算了算,公账上的钱他大概有些数,他自己再出一部分,加上李如成,赵游和崔海他们的,资金方面还是差一个缺口。

宋声想了想,打算找一些可可的小商户再问一问,实在不行也可以到平安县问一下,如今他在平安县的威望很高,张员外他们再有影响力,总不能把手插到那么远的平安县吧。

于是第二天,在张员外放出消息的同时,宋声也让官府对外透了风声,说是正在找人投资建粉条厂,这个吸引力可不小,也许有胆大的人愿意来。

魏五郎和几个哥哥一块儿把新一批的番薯送来的时候也听说了这件事,回家后晚上吃完饭他把全家人都叫到了一块,说

了这个事儿。

“娘,哥哥们,嫂嫂,我想把咱们家的余钱拿出来帮助宋大人。现在外面粉条卖的可好了,粉条厂如果建起来,肯定还会需要更多的番薯。宋大人对咱们家很照顾,如果咱们能帮上忙,以后在收购番薯上,宋大人肯定会更照顾咱们的。”

魏五郎没想到什么分红的事儿,不过他想的长远。互惠互利你来我往才能长久,像是收购番薯这种活,换个人也能做。可知府大人把这么重要的事儿交给了他,说明信任他。所以听说宋声想要建面条厂,他也很想帮忙。

魏五郎的想法一说,魏母有些犹豫。因为他说的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他们家攒了好久的钱,这一下子全都要拿出去,她多少有些舍不得。

反倒是魏大郎很支持这个小弟,“五郎说得对,咱们应该看长远一些。不是有句话说,什么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咱们现在如果能帮一帮知府大人,那以后这收番薯的事儿咱们家岂不是更稳了?”

说完之后他又劝魏母:“娘,您想想,咱们光靠这几次收番薯挣了多少钱?家里一共多少钱?这一大部分还不是咱们靠收番薯挣的?不怕挣不回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咱们不能因小失大。”

魏大郎早些年读过几年书,不光会识字认字,还懂得一些道理。这番说起来,头头是道。

魏大嫂自然是听夫君的,她一个妇道人家什么都不懂,不过竟然能跟知府大人攀上交情,想必对于以后他们做番薯生意也有帮助。

家中几个儿子都同意了,魏母也不好阻拦,最后把钱拿了出来,交给了魏五郎。

第二日下午的时候魏五郎揣着沉甸甸的钱袋子去了衙门。他没进去,而是一直在外面等着。

等到天都黑了,宋声才从里面出来。

他赶紧跟了上去叫住了宋声:“宋大人!”

宋声扭头一看,是魏五郎。

他上马车的动作停住了,转身说道:“你特地在这里等我?”

魏五郎小跑走上前去,从怀里拿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钱袋子递了过去,说道:“大人,我听说您要建粉条厂,钱不太够,我就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把家里的钱拿过来了。我也想帮您,您能不能收下?”

宋声十分惊讶和感动,没想到这小小少年竟然有这份心思。如今他的确缺钱,看这么多钱,应该是这小少年家里攒了多年的积蓄。

他看着魏五郎充满期盼的眼神,还是接过来了。

“好,我收下了。这些钱算是你投入粉条厂的股份,等以后年底的时候记得按比例来领分红。”

这下轮到魏五郎惊讶了,他脱口而出道:“还有分红?”

宋声笑了,这孩子真傻,就这么眼巴巴的把钱送来了,都不知道可以拿分红,如此赤诚之心,真是少有。

“当然,每一个投资粉条厂的人,年底都可以拿分红。”

魏五郎听完之后更高兴了,粉条现在卖的这么好,等粉条厂开起来,肯定能挣钱的。那岂不是每年

他都能分到一些钱回去?

他回家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这不就是铁饭碗了吗?

魏五郎走之后宋声便回了家,他在耐心等待,消息已经放出去了,他就不信没人咬钩。

这一等就是三天,没想到三天后还真让他等到了一个。

苏昌平想了三天,他挑了一个晚上来的,没有直接去衙门,而是去了宋声的府上。

夜间还穿了一个黑色的斗篷,很明显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来。

宋声在前院的书房接见了他。

“知府大人,小人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苏昌平,是咱们府城的一个商户,经营了一家酒楼和几间商铺。”

宋声道:“不知苏先生深夜到访,是有何事?”

其实他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