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一章:义仆情深守墓人(2 / 3)

加入书签

嶷山故名词义,有九座高峰组成,舜帝就葬于中峰山脚,因此此峰取名舜源峰。

原本以为曾为天子的舜帝,其陵寝必定是规模宏大,顶高场阔,哪里想到竟然是小小的一抔黄土堆,只在坟前立有石碑,上书:“有虞氏-帝舜-姚公-重华之墓”!

普普通通的陵墓,普普通通的石碑,要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在陵旁有一小小木棚,简陋的木棚门口常年蹲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痴痴而望,呆守墓旁,杨戬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老人家,您是舜帝的守墓人吗?”杨戬上前轻声相询。

老者呆滞的目光稍稍活络,移目看向杨戬,“我是舜帝的仆从,一辈子跟随他走南闯北,现在他长眠于此,我要相伴他到底。”老人的语气平静无波,仿佛他所作所为很是自然平常,杨戬却知道这是另一个“杨森”,其守墓之久则更胜杨森!

“这是女英夫人的佩剑,这剑穗是娥皇夫人缝制,她们临终嘱托在下,务必将此剑与舜帝合葬,以全夫妻之情!”杨戬将手中朱红色佩剑递上。

老者眼中有了浑浊,颤巍巍接过宝剑,然后和杨戬一起在舜帝陵旁将宝剑掩埋。

或许多年没有说话了,今日见到杨戬,老者的情绪有些许高昂激动,叹息着给他讲述舜帝的故事,经历过滔天巨浪无数波折的杨戬安安静静的聆听。

老者讲述了舜帝年轻时对父母兄弟的孝悌深情,对部落族人的关心爱护;讲述了成长起来的舜帝与娥皇女英的爱情之路,协助尧帝治理天下的雄才大略,杀父用子任命大禹治水的果决英明;以及退位让贤一心为民的圣君明德,还有老而弥坚鞠躬尽瘁的赤诚之心!

“舜帝陛下为了天下稳定,百姓和乐,坚持退位让贤,毅然离开都城,南下巡查民情!”老人的声音充满了敬意,“当禹王势力日大之时,舜帝陛下就已决定退位,不是因为惧怕禹,而是不想造成部落混战,天下动荡,如果再经历一次数千年前的炎黄之争、神魔大战,那么还将会有多少生灵无辜遭难啊!”

老人眼中不知不觉已经蓄满了浑浊的泪水,“因此,舜帝陛下不惜以百岁高龄,行南巡之事,他自知必无归乡之日,定然客死异乡,却毫不后悔迟疑,毅然以暮年之力为南方百姓造福,舜帝陛下这是愿意牺牲一己之身成全天下百姓啊!”

老人如沟壑的脸上充满由衷的敬意,感叹道:“我曾随舜帝往北方巡视,北方草原上狼群出没,他们是草原的霸主,你可知他们是如何保持狼群的勇猛锐利吗?头狼是最凶猛最智慧的,可是当它到了迟暮之年时会毫不犹豫的离开狼群,放弃头狼之位,独自寻觅葬身之地,自生自灭啊!”

老人的泪水顺着沧桑沟壑流淌下来,“我曾听闻在极北之地,生活着一种十分强悍的熊人,他们是以猎取北极黑熊为生,但当他们年老力歇时会默默的离开家园,走到黑熊出没之处,愿意以身饲熊,他们这么做既是为了不连累族人,也是为了黑熊繁衍生息能够为族人提供生存的衣食,继而使自己的族群更加成长壮大!”

老人微笑着哭泣:“我敬爱的舜帝陛下啊,您就是那年老睿智的头狼,是那一心为族人着想的熊人!哈哈”

一吐心中积压多年的言语,老人似乎如释重负一般,哈哈大笑,忽然,笑声戛然而止,那爽快的笑容就凝固在了他苍老的面上,干瘦的身躯缓缓倒下!

杨戬心中波翻浪涌,难以平静,老人的话不断在耳边回放,“牺牲一己之身成全天下百姓!”是啊,为了族群更好的发展,头狼和熊人能够牺牲自己,舜帝亦是决然放弃至高无上的权位宁愿客死异乡,忽然他就想起了父亲,父亲他也是为了解救被洪水淹没的百姓离家远去,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呀!

想到此节,杨戬既激动又骄傲,突然又感到无比愧疚:舜帝和父亲都是在为百姓造福,他们倾尽毕生心血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他又想到了王缮,一名小小的天将都可以为尽忠职守而无畏赴死,可自己呢?虽说是为了解救母亲,可是却使人间遭逢大难,大地如受火烤之刑,不知害死了多少善良百姓无辜良民!

瞬息之间他想到了在西海上空见到的那位三公主以及她那令自己悬崖勒马的话来,幸而有她的勇敢阻拦,否则自己的罪孽更大,试想若是没有了太阳,人间何复存在?

转而他又想起师父那时而玩笑时而严肃的敦敦教导:“修道者当以造福万民为己任,方不负自己的一身本领,也可从中品尝助人为乐的幸福!”

杨戬忽然想到,自己既然有能力破坏天地搅动乾坤,自然也有能力创造世界造福于民,之前不就为干旱的人间带来了救命的甘霖吗?

此时的杨戬如同重获新生一般,一下子想通了很多事情,先前因着母亲惨死而留下的巨大阴影已经慢慢退却,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全新的广阔空间!

杨戬心中顿时充满了豪情壮志,将老人收敛埋葬在舜帝墓旁,他默立坟前沉思片刻,然后,霍然转身,踏着坚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