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名垂青史之计(1 / 2)

加入书签

杜如晦很清楚,突厥等游牧民族对于牲畜的重视甚于性命。

尤其是颉利可汗在武德三年上位,迎娶后母前朝义成公主为妻后更是兵马强盛,一连串的手段极其高明,最终才有了渭水之盟。

近年来,其更是野心昭昭,插手各部族事务,大有建立王朝的趋势,因而陛下才会如此着急北征突厥。

其中颉利可汗对于马匹牲畜的管控异常严格,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因此上长安的马价才会与日俱增,尤其是北征的消息隐约间透露出来以后,更是一天一个价格。

这种趋势下,想要大规模购买牲畜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件事情反倒是有了可操作性。

利益越大才会越有人铤而走险。

“李神医的意思是重金购买?”杜如晦琢磨这件事情的可行性,以及国库的充盈程度。

李平笑道:“不是购买,而是雇佣。”

“雇佣?”杜如晦有些不解道,“还请李公子细细说来。”

李平道:“是说突厥与我大唐敌视,但两国之间的商队从未间断过,我若是记得不错,本国商人便有雇佣突厥马匹牲畜的习惯,以此来解决成本,更有甚者以此名义购买牲畜,避过了两国的监察。”

杜如晦点了点头。

确实大唐的商人确实如此。

突厥等北边的部族更是有人专门这种事情,来的时候运送大唐的商队,回去的时候购买一批物资,里里外外大赚一笔。

也有商人看准了其中的漏洞,以雇佣的名义将牲畜带回来,然后重金买下。

至于卖主也索性不用回去了,直接在大唐安家,然后继续做边境上的生意。

若是操作得当,或许真的能够弄回来一大批牲畜。

但国库可没有那么多钱。

加之战争在即,恐怕不容易做到。

李平开口道:“我先前说冒险便在于此处,想要完成这件事情需要朝廷配合。”

“一则是要故布疑阵,让人觉得这场仗打不起来,以为之见不如趁着这次河东水患做做文章。

另一方面夸大灾情,就说毁坏了道路导致军粮无法运送等等,征讨突厥的计划不得不搁置,让人觉得这场仗打不起来。”

“同时也可以为大量雇佣牲畜找个借口,其实说到底,双方的战争早就开始了,情报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杜如晦道:“此事倒也容易,朝堂之上反对北征的声音本就不小,是陛下力排众议才得以成行,不过即便是放出消息,只怕颉利可汗也不会相信吧。”

“他信不信不重要,其他人相信就可以了。”李平冷笑道,“大唐尚且有人因为影响了自身利益而阻止国战,突厥那边的情况只会更加麻烦。”

“甚至他们相信与否都不重要,只要让他们看到有巨大的利益,让他们有个说服自己的理由与借口就足够了。”

听到这话,杜如晦猛地愣住。

其中道理他自然是明白的。

可李平小小年纪怎么会对人心了解得如此透彻。

“随后,我们可以借助此事派人装作商队前往突厥等北边的游牧部落雇佣牲畜,只说是陛下为了修复河东通道下了死命令,而各级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想尽办法,甚至开放了盐铁等东西的交易。”

闻听此言,杜如晦倒吸一口凉气。

他原以为自己猜测由朝廷组织走私已经够骇人听闻了,没想到李平的胆子更大,他终于明白对方口中的冒险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若是如此的话,只怕不妥吧?”杜如晦露出沉吟之色。

盐铁确实能够吸引北边的游牧部落,甚至颉利可汗都有可能中计,原因为他,铤而走险四个字足以说明一切。

没办法,那边真的太穷了。

盐铁茶布都不出产,一切生活用品都无法自给自足,所以他们才会疯狂地劫掠边境。

“之后呢?”杜如晦虽然知道不应该继续想下去,可他还是想要知道后面怎么办。

“无非是许诺重利,只要朝廷这边配合得当,去游说的人开出十倍,二十倍的价格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

“至于本钱的问题,无非是分批结算,这也是必须要雇佣的缘故。”

“只要能够来一把大的,计算好时间,大唐兵锋一起,也就无所谓花了多少钱雇佣了。”

说到这里,李平眼睛微微眯起,闪过冰冷之意。

“嘶!”

杜如晦倒吸一口凉气。

好狠辣的手段。

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疑兵之计,种种铺垫其实都是为了最后的骗局环环相扣。

首先让朝廷内部发出不同的声音,迷惑突厥等部落。

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制造紧迫感,让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