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2章 李泰悟了(1 / 2)

加入书签

大厅之内,众人脸上都露出了惊愕的表情,寂静得针落可闻。

“好,殿下好文采!”

“如此胸怀,楚王殿下当真是让我等大开眼界。”

“好一个疏狂君莫笑,赤子大唐魂,在下厚颜敬殿下一杯。”

说话的才子当即举杯,一饮而下。

众人见状也纷纷举起酒杯。

诗好么?

不算绝佳。

至少比起那首水调歌头能够流传千载是大大不如。

但这首诗中的气魄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尤其是在这个当口。

刚刚从战乱中恢复的大唐并不缺乏热血之辈。

先前以突厥人为首的诸国使臣在长安城内耀武扬威。

被劫掠的边境。

……

种种消息早就不知不觉中在众人的心头上留下了痕迹,不吐不快。

大多数人都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只是本能地觉得大唐不应该这样,他们不应该这样。

可要说做什么却又无从做起。

今日在场的人当中不乏这样的。

而李平的一首诗刚好告诉了他们为什么。

自信!

身为唐人的自信。

我大唐金戈铁马立国,凭什么要忍气吞声,凭什么要羡慕他人。

我为唐人我骄傲。

或许是朝堂上的纷乱不休,或许是之前渭水之盟的耻辱,无形之中,有些人的心气散了。

可那一句疏狂君莫笑,赤子大唐魂却又将那股骄傲提起来了。

李泰也不由自主地起身,端起酒杯道:“二皇兄此言当真是豪情万丈,小弟不如。”

他心悦诚服的开口。

这不是才情上的输赢,而是格局上的胜负。

回味着诗中的自豪之意,李泰自问他也没有那种归属感。

或许,正因为李平是从民间而来,才会有此感悟吧!

我作为皇子都不为大唐骄傲,又如何能够成事呢?

李平举起酒杯与众人同饮,然后开口说道:“不过是酒后之言,诸位谬赞了。”

“只是有几句话不吐不快,希望诸位不要觉得厌烦。”

“二皇子直说便是。”说话的正是之前头一个敬酒的才子。

李平点点头道:“我的身份大家都清楚,或许正因为这样身份才有了几分感悟,你们问我以前的生活好不好?”

“我只能说并不好,甚至可以说艰难度日。”

听到这话,众人不由得皱起眉头。

二皇子怕不是真的喝醉了吧!

这话能说么?

李平目光扫过众人,话锋一转道:“大唐之中有很多和我类似的人,他们不识字,没有手艺,整理日只懂得种田,干活,逢年过节能够吃上几口肉便是最快乐的事情。”

“长安的繁华不属于他们,锦衣玉食也是奢望。”

“可是他们从来不曾抱怨过什么,有吃有喝能够安然度日便已经满足了。”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

“他们说经历过战乱除了安稳便无所求,不需要易子而食,不需要流离失所,不需要看着家园被烧毁,亲人被残杀,他们向我描述那战乱的场景……”

李平的声音逐渐变得低沉,众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声音沉浸其中,依稀间好像刚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千里白骨的世界。

“他们别无所求呀!”李平突然话锋一转,“他们口中的盛世就是吃饱穿暖,他们自认为没有读书的本事,所以敬重读书人,十里八乡但凡有个读书人都觉得脸上有光。”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读了书,当了官,出席了必然会给他们做主,让他们不受欺压,为此甚至有一个村子都吃不上却凑银子给读书人买书的事情。”

“他们同样敬重当兵的人,即便是面对朝廷的强征也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这仗是为了自己打的,自己不大就有人过来烧杀掳掠他们的家园,欺凌他们的家人,他们不打子孙就要打,所以他们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即便是在边疆十数年不回家也不曾说过什么。”

“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看过来,听过来的,所以我想要做点什么。”

“我也深知近日来的所作所为不合礼法,但我并不后悔,咱们自己家的人不护着怎么能行。”

“说得好。”一名才子拍案而起,“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眼下我大唐还有百姓吃不饱饭凭什么要浪费银钱招待诸国使臣,您做得对。”

他以为李平是在说之前对付诸国使臣的事情。

这件事情市井上并非是没有人批判,尤其是以一些读书人最甚。

他们的观点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