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8 章 结束(2 / 3)

加入书签

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2]

——简单来说,共工、驩兜、三苗、鲧这罪大恶极的四害,在舜的手下不是流放就是被杀,象恶毒至此,居然还能被分封?他被封在有庳之地,有庳之地的百姓做错了什么要被他祸害?旁人有罪就惩处,亲弟弟有罪却分封,这是仁德之人所为吗?

谢拾边默边点头,对千年前的万章发出无声的赞同——这质问未免也太犀利了!

可惜亚圣孟子不这么想。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3]

——孟子表示:这怎么就不是仁德之人所为呢?对弟弟就该不怀恨不埋怨,亲近爱护才对。

之后一段,孟子进一步延伸,传达儒家“亲亲”思想,即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让弟弟也过得富足尊贵那不是很合理吗?

这一段谢拾边默边摇头。

尽管他并不赞同,不过……既然是为了科举,那么孟子他老人家

说什么都是对的。

巡查的考官注意到他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全然忘我,再看他那张明显稚嫩的脸,不禁怀疑这孩子是不是被压力逼出了什么毛病。

?嬴天尘提醒您《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举》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惟有胖狸猫笑得滚来滚去。

谁教宿主的反应如此有意思呢?

而谢拾依旧沉浸在思考中。

孟子解释完“封之焉,或曰放焉”这句话的前半句,万章无话可说,只好追问道:“既然如此,为何说有些人以为象是被流放?”

孟子的解释是:象虽然被分封,但他并没有实权。实权都掌握在舜派过去的官员手中,象只是被好吃好喝地养起来而已。所以其实不用担心他残害当地百姓,毕竟他并没有为所欲为的能力。舜养着他,主要是每次想念弟弟时就把他召到都城见面。

在草稿上默完这一段,谢拾差点笑出声。孟子一本正经说出这种话,真的好吗?舜所谓的“想念”弟弟,它是正经的“想念”吗?总觉得对象而言是一次又一次受惊。

总而言之,这一章表达的主题大概就是天子宽厚仁慈,亲爱手足,以仁德治天下。

尽管谢拾内心对“仁德”打上一个问号,可此时的他只是莫得感情的考生而已。

这些年来他早已明白,四书五经中亦有糟粕,不过做文章时高举圣人之言便足矣。

他下笔如飞,直接正破:“大贤论舜之待弟,其仁也大焉!”

接下来就是长篇累牍地论述舜之仁德,以兄弟之和乐“推断”其必使天下人和乐。总之,把握住君子以仁立世就不会偏题。

谢拾在第一题上花费的时间最多,一篇文章写完,只感觉整个人都好似被掏空。

他搁下笔,决定先填填肚子。

拿出“糍粑”,一口咬下。

……青云观掌厨的厨艺真高啊!

以上便是他的第一反应。

尽管食盒中的“糍粑”已经放凉,但相较于馒头清水,这无疑已是人间美味。

谢拾美滋滋享用起来。

附近的考生明显闻到香味,余光一瞟就发现这个与考场格格不入的异类,许多人表情都绷不住了。大家三下两下填饱肚子便奋笔疾书时,竟然有人如此悠哉享用美味?

心态有些小崩的某些考生不由在心底暗骂一声:……呵,定是做不出文便破罐破摔了!雕虫小技,也想乱他们心神?

不得不说,他们想多了。

补充完能量,谢拾继续奋战。

尽管共有一书、一经、一诗三道考题,但第一题四书文的分量毫无疑问是最重的。一般而言都是四书取士,五经定名次。

即,四书题写得不好直接淘汰,即便后面的五经题和试贴诗写得再好也无用。只有第一道四书题成绩合格,被考官取中,考生才有机会因五经题出色而提升名次。

何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考生只需治其中之一为本经,也只需做出自本经的那道题。

是以,

谢拾直接跳过考牌中出自《诗》、《书》、《礼》、《春秋》的另外四题,抄下《易》题: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对《易》烂熟于心的谢拾下意识手掌一翻,做出一个抛铜币算卦的姿势。只可惜考场不允许携带银钱,他手中自是空空如也。

谢拾在草稿纸上运笔如飞。

闪烁的灵光如星火般在他脑海中绽放,阴阳二爻组成的卦象好似交织成宇宙。

“此题出自《革》卦……”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4]

“何谓革?变革也。”

【上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