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章 大宋经济制度(1 / 2)

加入书签

宋朝城市供养着大量的禁军、厢军和官吏。这些人拖家带口,生活在城市,成为城市的消费者。士兵是脱产者,拿到工资后,他们需要购买粮食、蔬菜、油、盐、布等物资;官员更不得了,不但待遇高,工作量还小,除了吃好、穿好外,还要去青楼找找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宋代的青楼和夜生活很精彩。

官员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宋代官员的工资比较复杂,包括职田(在职其间分的耕田,官员坐享佃租)、金银、粮食、布帛等,县令的工资为:钱15贯、粮食4石、职田500亩。职田按亩产15石、佃租30(实际远高于此)和粮价700文/石,可以算出7品县令的每年工资收入约420贯,8品县丞年收入350贯。大家都知道,像县丞都是被平均的群体,我们假定宋代官员的平均收入为400贯。

宋代的社会结构,催生了商品经济。互通有无、才有交易,宋代城市中有大量的消费者,军队和官员的潜在需求达5000万贯,加上皇室的消费,城市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所以各地的粮食、布帛、茶叶、酒水、食盐、瓷器等大宗物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城市,漕运、搬运工、小商品、青楼酒馆都分享这个蛋糕,同时养活了大量的商人、工匠、手工业者和服务业者。商品经济自然发展起来,而交易的活跃便会暴露出铜钱的缺乏,加上铜钱沉重,不方便运输,携带方便的纸币(四川交子)便应运而生。

商品经济是历史的重大进步。商品经济是农产品商品化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表现,纸币是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两者都是时代的重大进步。

据研究研究:宋代gdp占世界23人均gdp长期领先西欧。

大宋经济看似很高,却非常吃紧,连年的宋夏战争、宋辽战争,宋朝最大的财政开支是军费、官员工资,后期不但物价上涨,财政支出也连年增加,敛财手段增加,造成党争和朝堂混乱。

宋代三冗问题严重财政收入看似很高,但是“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从仁宋朝开始入不敷出,从而引发王安石变法,激发了社会矛盾。

宋英宗继位后,开始裁撤军队,财政收支开始改善。但“三冗”问题并未完全改善,军队数量降低了,官员数量又开始增加。英宗在节流上面下了功夫,军费支出缩减到3600万贯,盈余也才140万贯,仍然填不上仁宗朝的窟窿。财政问题持续到神宗朝,结果宋神宗比较猛,在节流和开源上同时开刀,军队数量缩减到80万,同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市易、青苗、坊场等敛财手段都用上了,虽然增加了官府收入,却透支了民力。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变自建国以来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的一场规模浩大的变法革新运动。变法前后历时十五年左右,其中“富国之法”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法;“取士之法”则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等内容。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王安石用人不当,变法在执行环节上出现了重大偏差,最终变法以失败告终。

但是宋朝宽松的经济政策,给予商品经济发展机会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统一特点,宋朝也不例外,但宋朝之所以能够拥有其他朝代都没有出现的繁荣的商品经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其他朝代那么严格。

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给予了商品经济能够发展的机会。所以我认为,相对于其他朝代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是宋朝商品经济能够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宋朝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首先就体现在,宋朝对于土地的政策,就是&34;不抑兼并&34;。

宋朝之所以选择&34;不抑兼并&34;,就是在吸取前朝对于土地数量不够明确而造成税收无法真正落实的教训,宋朝的统治者认为前朝之所以会被宋朝打败,一个原因就是前朝的财政开始崩坏。

崩坏的表现就是国家财政收入逐年降低,逐渐不能负担王室的开销,官员的俸禄,而&34;不抑兼并&34;就是在鼓励并促进土地的买卖,土地一买卖,政府就制道土地的具体数量,进而进行切实的收税,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了国家的税收。

&34;不抑兼并&34;除了在彰显着国家对于土地买卖是支持并鼓励的态度,同时还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进入流通渠道以后,也成为了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所以&34;不抑兼并&34;对于商品经济来说确实就是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了。

其次是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鼓励百姓经商的王朝,这是商品经济能够繁荣发展的最直接的经济政策。政府鼓励经商,商人的地位就不是像前几个朝代那样的低下卑微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们不管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有了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