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章 飞梭织布机(1 / 2)

加入书签

三国时期。

孙权等人也是尴尬不已,个个低头的低头,东张西望的东张西望,没人敢和别人对视。

“咳咳~~这小孩真是命中注定啊哈!”孙权干巴巴地转移着话题。

鲁肃也是干巴巴地接过了这个话题:“是呢,天命难违天命难违。”

“啊哈哈,那我们继续看吧,天幕又变了。”孙权又伸手握拳在嘴边蹭了蹭。

………………

【发明飞梭织布机的人真是个天才】

【织布的原理很简单,经线上下交错,穿过纬线就可以了,几根棍子就能解决问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两根棍子平放,经线绷在两根平行的直杆上,这就是双轴织机】

【随着演变,人们把这个架子竖起来,经线底部悬挂重锤,这个叫重锤织机】

【更进一步后,人们把轴固定在身上,这就是最早的腰机,可以由身体前后倾斜,来调节经线的张力】

【腰机虽然原始,但五大动作还是一个不少】

【首先是开口,经线分为两队轮番提起,提起后把纬线穿过叫做穿纬】

【然后把纬线压实叫做打纬,把织好的布卷起来,再送入经线,称为卷取和送经】

【再复杂的织布机也还是这五个动作】

大明时期。

飞梭织布机是啥啊。

一位纺织坊的老板娘正在算账,现在的季节正是她大赚的时候,因为现在附近人家都处于农闲时间。

大量的妇女过来帮工,所以她算账也要算到晚上。

此时听见织布机她条件反应般的抬起头来。

看向天幕。

她第一次听闻飞梭织布机,但不妨碍她觉得这飞梭织布机又是一次赚钱的机会。

因为上次天幕所说的珍妮纺纱机已经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没错,上次的珍妮纺纱机她第一时间就去找了一个熟悉的木匠,投入一大笔资金让木匠做出来。

木匠也没有辜负她的金钱,很快就给她造了出来。

现在她的纺织坊里就有五台珍妮纺纱机了。

这才使用两个月时间,她就已经把投入的资金和今年投进去的成本全都赚回来了。

现在又一次从天幕上听到织布机,她心动了。

于是她焦急地收好还没算完的账本。

拿起银钱就往门外走去。

她看不懂天幕说的织布历史,她也不在乎,但她知道,那木匠现在就重要。

而且必须要他第一时间给老娘做出来,过了这段农闲时刻,可就没那么多女工用了。

于是她大晚上的就往人家木匠家里跑,也不怕被人说闲话。

【一直这样靠腰做织布,是很辛苦的,于是用架子把腰机架起来的斜织机就出现了】

【斜织机用脚踩踏板解决开口这一动作,织工的手就只用负责穿纬和打纬,一下子就将织布的速度提了起来】

【然而,斜织机一直从公元前的西汉到18世纪都没有再次的进步,最多只能算是改良】

【比如卧机、平织机等,都是相似的,效率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18世纪的日不落帝国因为海外市场的发展,急需提高效率,最后就出现了飞梭织布机】

【飞梭织布机相较于斜织机、卧机、平织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效率却是大幅度提升】

【传统织布机完成纬线的工作,需要探下身,把梭子穿过开口,左手交右手,效率低,布面也没法加宽】

【飞梭的发明解决了这个痛点,通过在开口中间的框架里加上一个滑槽,梭子加上轮子,两端加上弹簧或者击锤】

【利用弹簧或击锤能够快速地将梭子弹出穿过经线,完成穿纬这一动作】

【只是这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使梭子能快速地来回穿梭,而且还放开了织布的宽度限制】

【也因此,织布效率也是被大大地……】

大汉时期。

洛阳城内,卢木匠家透露着油灯的火光。

那位约十七八岁的美少女妻子。

正在正厅门口坐着看向卢木匠。

此时的卢木匠已经成为附近人家需要恭维的人物。

不为别的,只为他能造出珍妮纺纱机,附近有需要织布需求的人都来找他订制了一台,单单造珍妮纺纱机的工钱就比织布赚多了。

不过,造纺纱机的时间也不少,为了赶工的他,经常熬夜打造。

自打知道有那么多人来找他造纺纱机后,他觉得妻子就已经开始变懒了,每天就织两个时辰的布,其余时间都是去和那些也不知道怎么认识的家族小姐赴宴。

不过好在,她倒也遵守承诺,说晚上不来打扰我就没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