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3章 奇怪的感觉(1 / 2)

加入书签

众人将那人五花大绑地带了回来,随即便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审讯工作。他们神情严肃,目光如炬,仿佛要透过那个人的眼睛看穿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房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张元对对方说道:“知道我们为什么抓你吗?”

对方回答道:“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我是杀庞博的,还被你们当场给抓了回来。干嘛明知故问呢?”

张元继续说道:“说说吧!你是“惩罚者”吗?或者说你和他有些什么关系?”

对方耻笑的看着张元等人说:“你们不是都追查我很久了吗?干嘛还问这么无聊、可笑的问题?我就是你们在找的人,怪只怪我自己防备不够,让你们抓住了。要不庞博一定没命,既然被抓了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都认。”

众人看着眼前之人那副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仿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模样,不禁都愣住了,一时间竟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应才好!他们心中暗自诧异,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他能有如此坚定决绝的态度呢?这一刻,时间似乎都凝固了,整个场面异常安静,只剩下众人惊愕的目光与那张坚毅无比的脸庞相互对峙着……

从审讯室出来后,大家坐一起开始讨论起了对方的情况。陈述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对方这么轻易就给抓住了,还有就是没有任何反驳的就直接认罪了。总觉得有点奇怪,但是也说上奇怪的点。叶子也是同样的观点,整个抓捕的过程都太过轻易、简单了一点。

“也许他是故意被我们抓到的。”陈述若有所思地说。

“故意?为什么?”小王问道。

陈述皱起眉头,“他可能有其他目的,或者是想引我们进入某个陷阱。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叶子点点头,表示同意,“而且他认罪认得太干脆了,连辩解都没有,这不像是一个罪犯的正常反应。”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小李也说。

陈述思考片刻,“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查,看看是否有其他线索能够证明他的真实身份和动机。同时,也要小心他可能设下的陷阱。”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决定深入调查这个神秘的嫌疑人。

大家开始了对对方的心理分析:“罪犯很轻易地认罪了,可能是出于侥幸心理。

在犯罪行为中,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在侦查阶段就主动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自愿认罪认罚,是因为他们心怀侥幸,自认为可以逃脱罪责。这种侥幸心理可能源于他们认为公安机关不一定能掌握所有证据,或者他们认为即使犯罪,也能通过某种方式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犯罪嫌疑人在面对可能的法律后果时,内心的不确定性和对可能性的过度乐观估计。

此外,认罪的侥幸心理还体现在一些犯罪嫌疑人开始时不认罪,直到审判阶段,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时才选择认罪。这种情况下,犯罪者可能认为通过认罪可以减轻罪行,从而获得更轻的刑罚。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犯罪嫌疑人在面对法律压力和证据确凿的威胁时,为了减轻罪行而被迫采取的行动。”张元说道。

叶子补充道:“认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对罪行有较深刻认识的内心活动。主要心理特征:(1)罪恶感。是犯罪人一种内在对社会、对他人有罪的情绪体验,这是认罪心理的必要条件。(2)悔罪感。是犯罪人一种内在的自责、内疚的情绪体验,这是认罪心理的前提条件。(3)赎罪感。是犯罪人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如政策、惩罚等)从内心产生的一种立功自赎心理,是一种内驱力,在立功自赎的内驱力作用下,才可能出现检举揭发他人问题的积极行为。(4)惩罚必要感。是在前三种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服法心理体验,也才有可能出现接受改造服从管教的行为。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张元继续说道:“叶子说的很对,其实也就几种心理。畏罪心理:害怕罪行被揭露受到处罚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恐惧。

侥幸心理:心怀侥幸,自认为可以逃脱罪责。

戒备心理:这是犯罪嫌疑人为防备罪行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一种防御反应。

悲观心理:自知罪行将被揭露,对供认犯罪事实,争取宽大处理丧失信心或抱有对立情绪。固执地采取自暴自弃或者顽抗到底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羁押受审的抵触情绪,以及受审环境、罪责感等因素形成的压力,而产生的恐慌、绝望、畏惧情绪等,这些消极情绪都会成为犯罪嫌疑人认罪的阻碍。”

小王好奇的问道:“那么现在的情况,这名罪犯是什么心理呢?”

张元说:“他的这个情况就有点像是悲观心理,但是又不全像。就感觉是人就是我杀的,我无所谓的那种态度的感觉。反正我也不怕死亡,随便你们想干什么都可以的那样的感觉。”

众人表示赞同的点点头,对方给人一种很是自大的感觉。这类人就是缺乏同理心和尊重他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