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1章 学堂与药堂(1 / 1)

加入书签

陈慧美滋滋的收了礼物,就招呼大家吃饭。

“你们在镇上忙活一天,想必都饿坏了!”

她知道姜宁的性格,在该花的地方很舍得花钱,在能省的地方则是尽可能的省。

比如她每次去镇上,明明忙活一天,但是从没有去酒楼、饭馆吃过东西。

她会给弟弟们买好吃的任何食物,自己却只吃从家中带的干粮。

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东西时,姜宁就顺便说了让大小奴和秦铮上学的事,还有她要去本草堂当学徒的事。

两个消息一起来,姜成和陈慧都不知道要先震惊哪个好了。

“阿宁,大奴和小奴去学堂,我没什么意见,可是阿铮他……”

陈慧放下碗筷,先说起秦铮去学堂的问题。

她心里是支持公子去读书的。

公子是她一手带大,是京中最负盛名的文武双全的天才。

如今有机会让失忆的公子从头开始,陈慧当然没意见。

她怕的是,教书先生嫌弃公子。

看出陈慧的担忧,姜宁安慰她,“阿铮很优秀,你真的什么都不用担心。”

“阿宁,你相信阿铮?”陈慧问。

“相信。”

低头捧着碗的秦铮,手指轻轻一动。

姜宁道,“我觉得阿铮不是傻,是很单纯,往往心无杂念的人,一定可以念好书。”

她心里想的是:秦铮是主角,有主角广光环,教书先生一定会收他的。

万一真的不收,还可以通过多付些束脩解决。

如果多出束脩都解决不了,那她自己建一个学堂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有小末在,古今中外的书她全有,历年科举考题她都能拿出厚厚一沓,乡试、会试、殿试什么的,那简直手到擒来。

见姜宁有信心,陈慧也就安心了。

姜成道,“那好,就这样说定了,等来年开春,咱们就送他们三个去学堂。”

对于送儿子们去学堂,他没有任何意见。

读书多的姜宁,给家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正是她有一肚子广博的知识,才带着家人平安的逃荒回到家乡。

“不能等来年开春,”姜宁摇头,“咱们一边盖着房子,一边安排他们上学,两边都不耽误。”

“什么,会不会太急了些?”姜成和陈慧都有些讶异。

“晚个月的,他们就晚个月学到东西……读书识字这种东西,越早越好!”

其实,姜宁担心的是来年大旱爆发。

就算他们从现在开始上学,至多就是学一年而已。

后面发生旱灾,人人食不果腹,有可能都要逃荒,到时候谁还念书?

这一年不仅旱灾,还是秦铮至为关键的一年。

按照剧情,明年年末,他已经在京城里一边窥伺仇人,一边等待春闱了。

姜宁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试图唤醒秦铮本该苏醒但至今没苏醒的记忆。

她也试想过,如果到那时秦铮还是如现在这般混沌,那她就没别的办法了,冲他救了她的命,她养他一辈子又何妨。

“阿宁说的对,开蒙嘛,赶早不赶晚!”

姜成点点头,“行,就按你说的,让你三个弟弟早早上学,咱们也早早安心。”

他看向姜宁,“三个小子上学的事定下来了,现在该说说你去本草堂当药徒的事了吧?这也是今天发生的?”

话说他这个女儿,每去镇子上一次,都办了很多事啊!

“是啊,”姜宁点头,“反正我之前看了不少医书,正好本草堂的曹掌柜又诚心邀请我,我就答应了。”

“那个曹掌柜,本来是请姐姐去当坐诊大夫的,可是姐姐不答应。”大奴插话。

“阿宁,当大夫比当学徒拿的工钱更多吧,你怎么不答应?”姜成不懂。

“爹,我不过看了几本医术,既没有师承,又没有行医经验,怎么敢做大夫啊?”

姜宁道,“在自家人身上用药,用错了,大家也不会怪我,可是外人不行。”

“医好了,人家或许会谢我,医不好,人家定然要问我出身、师承的,这样反而给本草堂惹麻烦。”

“你说的对,那咱们就做学徒,在本草堂多认识些药草也是好的。”

至于姜宁的医术,自己人相信并认可就行了,没必要给外人看病。

“可是姐姐,我们才刚开始卖野兔挣钱,也和朱家酒馆谈了长期往那里送野兔的生意……”

听家人说了半天话,小奴终于说出自己的担忧,“我们去学堂,和酒馆的生意怎么办?”

“我们岂不是第一次做生意就失信于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