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指点迷津(1 / 2)

加入书签

谢劲松没有直接回答,转而问道:“若欲收拢皇权,首先要明悟什么是皇权,陛下可知皇权范畴?”

“愿闻舅父妙论。”季挽舟继续请教。

谢劲松缓缓说道:“世间有一种说法,皇权范畴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内。千里之外,穷山恶水,皇命难达,自无需赘言;而十步之内,人尽敌国,这才是陛下如今的困境所在。因此,陛下的当务之急,便是经营好这十步之内。”

季挽舟心中豁然开朗,只感觉萦绕在前路的团团迷雾正在快速消弭。

谢劲松继续道:“陛下的十步之内,有太后震慑,朝臣架空,宫禁刀兵尽数为外人掌执。自身难保,又何谈乾坤在握,中兴社稷呢?

季挽舟眸光微微凝神,揣度道:“舅父是想让朕拉拢镇守宫禁的监门卫和千牛卫吗?”

谢劲松摇了摇头,道:“千牛卫、监门卫内关系网错综复杂,其内任职的将领早已被各方势力瓜分完毕,陛下此时入场,岂不是在自取其辱么?”

季挽舟疑惑地问道:“那舅父的意思是?”

“倘若把皇宫看成一口棋盘,陛下就是困守天元的一枚棋子,无论你在棋盘内如何辗转腾挪,但在先机尽失的情况下,失败是早晚的事。陛下若想取胜,唯有跳出棋盘,从棋盘外引入新的棋子,才有可能将这局棋盘活。”谢劲松眼神中精芒闪烁,如是说道。

“新的棋子?”季挽舟略微沉吟,道:“舅父指的可是靖安军?”

谢劲松含笑点头。

季挽舟沉默片刻,正色道:“舅父可曾想过,引靖安军进驻皇城的确是一步妙棋,但同样是一步险棋,这枚棋子锋锐逼人,一不小心便会拆了整座棋盘。”

谢劲松反问:“要盘活死局,又岂能不弄险?”

“靖安军只听靳临渊一人的号令,他不点头,没人调得动靖安军,而他偏偏对朝廷戒备极深,恐怕不愿意让靖安军趟这趟浑水。”

季挽舟心中怅然,以她对靳临渊的了解,他可以为了靖国千里勤王,但却不愿将靖安军当做朝堂斗争的筹码。

对于她的顾虑,谢劲松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靖国公将门虎子,性烈如火,自是不愿掺和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但靖安军却未必。”

季挽舟疑惑不解地看着谢劲松,这话什么意思?

谢劲松问道:“陛下,你以为靖安军与靖国公当真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吗?”

“难道不是?”季挽舟反问道。

谢劲松没有直接回复她的质疑,反而转开话题,突兀地谈起了另外一件事。

“一年前先帝突然驾崩,遗诏传位于陛下,难道陛下就一点儿不觉得奇怪?先帝有子嗣,有兄弟,那他为何偏偏要将皇位传给您这个并不亲近的庶妹呢?那一夜响彻皇宫的厮杀,陛下莫非真的没有听到?”

季挽舟闻言,俏脸上立时凝了一层寒霜,一字一顿地质问道:“舅父,你想说什么?”

谢劲松的目光温润依旧,继续自顾自地讲述着一年前的往事。

“先帝自恃权术,刻薄寡恩。由于忌惮靳临渊的兵权,他在靖安军平乱时屡屡掣肘,最后甚至派遣宦官向流寇泄露靖安军的行军路线,以致武陵一战中,靖安军多折损了近万士卒。

然而,这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名宦官后来被靖安军俘虏,为了活命,他向靳临渊供认了一切。

此事过后,靳临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暗中却派遣最精锐的五千靖安军锐昼伏夜出,分批潜入靖京。最终他雷霆一击,攻破皇宫,将先帝射杀于紫宸宫内,后占据皇宫,跟闻讯而至的三省要员、两衙禁军对峙,谈判。”

“果然如此,后来呢?”季挽舟心中五味杂陈,追问道。

谢劲松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原本朝廷是准备将靳临渊就地剿灭的,但靖安军的战力实在太强,禁军一时拿之不下。后又听闻剩下的八万靖安军主力正在朝靖京进发,朝堂诸公担心玉石俱焚,遂决定与靳临渊开启和谈。”

季挽舟恍然,却有有些疑惑,问道:“双方如何谈的?难道选朕继承皇位是靳临渊的和谈条件之一?”

谢劲松轻轻摇头,道:“靳临渊提出了两个和谈条件,第一,朝廷不再追究他和靖安军的弑君之举;第二,继位的新君不得是先帝子嗣。最后,朝堂诸公综合各方考量,选定由钧王继位。”

季挽舟秀眉一挑,忍不住质疑出声,“季挽裘,凭什么选他?”

谢劲松很快给出了理由。

“甄选新君时,首先排除了先帝的子嗣,因为靳临渊不会同意。由于先帝这些年倒行逆施,三省六部的宰执们也想选一位年幼好控制的皇帝。这样来看,钧王就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由于陛下你的关系,他跟靳临渊是嫡亲的连襟,更容易被靖安军接受;其次,他年龄小,容易被宰执们掌控;最后,他自幼亲近太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