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十二章 光智材料(1 / 2)

加入书签

菊厂上次签署的合同,是国庆节之前交付一批小批量,这段时间他忙于庐川电子的事务,对这项工作没有过多关注,也没问菊厂那边的动静。  菊厂那边呢,也没有动静,似乎在憋着大招。  “小艺,帮我查下有关菊厂的新闻~”  肖墨想了想,对着手机喊了一嗓子。  “好的,主人,已为您搜索到有关菊厂的新闻,请您查阅~”  人工智能助手“小艺”不假思索道,在瞬息之间完成了信息的检索,呈现在了手机屏幕上。  肖墨看了过去,第一眼就看到菊厂上调了年度手机销量的新闻,预计今年全年出货量从之前定的三千七百万台上调到四千万台,上调幅度8.1%;然后就是菊厂不造车,其实只是不造整车,而是和其他厂商合作一起造车的新闻……  仔细翻看,菊厂的手机销量集中在高端机,特别是折叠屏,销售非常火爆。  至于造车,第十万台下线了……  “中低端的手机是一片鲜红之海,基本难有突破,小品牌只会越来越惨。要想有成绩,还得高端机,或者有其它的新的突破。更柔性、更弯曲的屏应该可以成为下一波热度吧?新能源汽车方面,方兴未艾啊~”  肖墨若有所思。  肖墨有着自知之明,他不是一个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的人,只是有些小聪明、小经验,然后加上一个挂。  所以现阶段,要经营庐川电子这么大一个公司,他很清楚他的优势在哪里,就是“挂”!  用好这个挂,他就能无往而不利。  怎么用好呢?  跟着风口走!  菊厂拥有许多科学家、高级管理人才、智慧很多,菊厂发展的方向,就是风口所在,他往这些方向努力就可以趁势而起。  除了菊厂,比亚迪、特拉斯、苹果这些公司,也是他现阶段要盯住的“风口”。  摸着这些大牛过河,再加上挂,无往而不利。  “余总,我这边是万事俱备,随时可以安排生产~”  肖墨打了个电话给余大嘴。  鹏城,菊厂总部。  收到肖墨的消息,最近心情颇为烦恼的余大嘴一下子高兴了起来,连忙说道:“好的,感谢~”  这一个多月来,快两个月了,肖墨都没有动静,余大嘴都有些坐不住了。再加上造车不是那么顺利,还在起步阶段,以及手机还在被制裁当中,所以余大嘴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多烦躁了。  “te60的试产到什么进度了?”  余大嘴叫来了手机研发负责人询问项目进度,te60是菊厂今年乃至明年的主打王牌之一,一个是保持高端市场每年都有菊厂品牌,一个是刚刚上调了手机全年销量,还得靠这部机型助力一把。  研发负责人道:“已经到了PVT试产阶段,这个月底可以顺利完成所有测试,开始量产备料。”  “这个月底吗?时间有点紧啊,下个月6号我们就要在慕黑召开秋季发布会,是不能有任何问题的。”  余大嘴想了想,忍不住皱眉说道。  研发负责人连忙表示:“我们会加急测试,争取提前。”  余大嘴点了点头:“好,加把劲,我对你们有信心。另外,这次PTV试产的产品记得分配一千台到黑科技那边做系统优化。”  研发负责人应道:“已经安排了。”  “优化的产品回来后,第一时间通知我,我要亲自体验瞎。”  余大嘴最后不忘叮嘱一声。  研发负责人笑道:“好的!”  这边的事情交代完,余大嘴转过头就去忙造车的事情了。  手机市场已经非常饱和,要想赚取更多的利润,菊厂必须开拓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大市场。  包括余大嘴在内,菊厂的人上上下下都有信心,他们虽然进入新能源汽车这块大市场的时间较晚,但以他们的技术和经验,他们是一定可以复制他们在手机市场的经历,后来居上,占据最大头的那份利润。  菊厂的优势在于管理经验、软件技术、研发实力,在车机系统、结构设计方面;短处就是电池、电机、原材料、硬件制造这些方面。  这些,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时间投入,所以相比起手机事业,新能源汽车方面需要花费菊厂更多的精力。  手机事业,反倒成了顺带办成的,是其次了。  “有手机芯片的设计底子在,汽车控制芯片方面菊厂应该很快可以搞出成绩~”  肖墨从通话中隐约听得出来菊厂现在对于造车的重视是超过手机的,没办法,手机芯片受制,结构材料又基本到顶了,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重视程度自然要下降。  与之相反的,新能源汽车日趋火爆,再加上近百年来庞大的燃油汽车库存要更新换代,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市场,吃上一点都满嘴流油。  一个星期后,肖墨再次外出出差,在高启文和罗彬的陪同下,连续考察了三家薄膜基材制造厂商,和他们洽谈深度合作的事宜。  八月底,收购庐川电子满月的时候,菊厂发出了一千台手机的优化订单。  与此同时,肖墨也成功和一家名为“光智材料”的基材制造厂商达成了入股合作协议,不过不是以庐川电子的名义,而是以“黑科技公司”的名义,以技术加五百万资金投入,收购对方60%的股权,并承诺三年之内将“光智材料”做到上市!  公司只要一上市,原始股权一抛,对方立即成为亿万富翁,这比买卖很划算。  而对于肖墨来说,对方四千多万的资产用五百万资金加一些“点数”就买到了60%的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