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章 千年古镇磁器口(1 / 2)

加入书签

毛血旺作为山城经典,也是山城名片之一,不过相比万州烤鱼和山城小面这两个地标美食,没有冠名的毛血旺是整个川渝地区共享的美食,可以说人们都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去饭店吃,没有两个毛血旺是味道相同的。

张耳进的这个人比较多的饭店是主要面对游客的,张耳进来到坐下看了六七桌,都是满座盯着中间一桶米饭哈哈哈。不过这家上菜确实快,应该是好几个火在同时出菜,反正服务员一直在往外传菜。张耳点的三宝也算是热门,很快就上来了。老板娘看他一个人点了三样,也给他扔了个米桶,可能是以为还有人在后面。不过这也是好事,张耳本身就食量不小,最近几年坚持锻炼后感觉又发育了一下,现在吃东西狼吞虎咽的。先少盛点米热热身。

很快炒千张和花生米一起端上来了。张耳之前就知道这个就是炒豆腐皮,现在一看就是炒瓢里过了一火就出锅了,怪不得这么快,那个炒瓢是不是专门炒这道菜的,都不用洗哈哈哈。这个菜说真的比洛阳的豆腐皮差点意思,可能是地区差异,也可能是手法差异,张耳觉得这个炒千张的酱味压过了豆皮的味,就好像凉调豆皮蘸了山城酱料后吃进嘴里,酱料和豆皮的味是分开的。花生米嘛,差别不大。

终于,毛血旺上来了。张耳先搅拌了一下,看了看配料,有猪血,毛肚,肥肠,生菜,豆芽,鱿鱼须,午餐肉,宽粉条,然后就是铺底的花椒,盖面的辣椒。端上来的时候用油封了面,看起来没什么热气,一搅拌油散开了,热气和香味马上扑鼻而来。这个气味真叫地道,刺激得口水马上就出来了。先夹了一口毛肚,张耳最爱吃这个,这次做的毛肚口感嫩脆,口味鲜美,在辣椒的衬托下比火锅里涮出来的要更有特点一些。

说起来张耳还没尝尝如雷贯耳的山城火锅呢,明天中午安排一下。晚上就算了,喝粥比较舒服。

把毛血旺汤搅拌起米饭,张耳感觉能比平时多吃一碗。再次庆幸年轻时代没有肠胃问题,还能稍微任性一点。

不过这的服务员都是御姐,张耳想起来上辈子2018年看马蜂窝的点评,这地方门口揽客的都是老爷爷,服务员都是大妈,张耳觉得这估计是从开张就没换过,他们一辈子都在这个老街上了。

吃完出来,往前走,有个叫茂庄古镇鸡杂的,人一般多,但是门口那两个揽客的姐姐和《九品芝麻官》里的烈火奶奶有一拼。张耳瞟了一眼,就冲过来要抓张耳,吓得他赶紧后跳加疾跑。

往前再走,有个叫宝善宫的,张耳一开始没准备进,门口一看是道观,还是进去看看吧。这里面有一个丁肇中展览馆,说是因为以前丁肇中先生曾于抗战时期在这里读小学。其他部分则是茶文化体验馆。

走到头到了江边码头。磁器口的繁荣就是因为明清时候这个渡口非常繁忙,民国时达到极盛,有“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之说,是古重庆重要港口之一。

从巷子里走出来,码头西边还有个比较大的平台空地,以前可能是装卸货物,现在是人们的休息区。没有多少古代石板了,大概是破损了吧,毕竟几百年来每天承重。

这个镇子转了一圈下来,张耳觉得和风陵渡一样,起源都是古代船运带来的繁荣,因为陆运成本高,水运的优势不可替代。

而川渝地区地形复杂,才形成了纤夫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特殊职业。其他地方也有纤夫,比如尼罗河岸,比如伏尔加河,但他们的特点和巴蜀纤夫不说一模一样吧,只能说毫不相干。除了都是拉纤,其他都是其他。

现代船运所用的机械船已经逐步淘汰了古老的纤夫,除了一些表演性质的纤夫,已经没有以拉纤为生的了。而在众多围绕着河道谋生的职业中,纤夫已经算是存活时间长的了,以前的百万盐运漕运人员,现在要么演变成了司机,要么让子弟努力读书去改变命运。还在运河上谋生的,也都考取了执业证,遵守法规合法谋生。

张耳在码头找了一些角度拍了一些照片,但看了看效果,总觉得自己拍出来的都有一种萧瑟的感觉,是自己的错觉还是这地方就是败落了?还是心情导致的

这个地方已经没什么吸引张耳的了,张耳开车往回走。在路牌的指引下依然用了很久才开回去,张耳实在是累觉不爱。

看了看时间,下午四点多了。回酒店健身房打个卡,然后继续逛吃逛吃。

前台小姐姐看他回来了,问他去磁器口转的感觉咋样,张耳如实说了,小姐姐看起来有点遗憾,可能是惋惜没能挣到印象分。然后她又推荐附近的一个景点,叫南山一棵树,在酒店的东南侧,过了江就是。

张耳今天已经不准备出门了,就跟小姐姐说今天要去健身房完成作业,明天才有时间坐缆车看一棵树。如果小姐姐明天休息,想请她做一天兼职导游,一起转悠。小姐姐看着张耳的左手腕满脸遗憾,说明天也要上班,没空领张耳游玩。张耳问山城还有哪里好玩,如果没有的话他明天坐了缆车看了一棵树就要走了。小姐姐这下破防了,果断拿出手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